以巾帼视角讲述侨乡故事
《神秘家书》导演崔少红畅谈“写给开平的情书”的创作初心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05 07:33   

崔少红在《神秘家书》新闻发布会上。

崔少红在《神秘家书》新闻发布会上。

    开平首部本土原创院线电影《神秘家书》将于11月18日全国公映,这部融合悬疑、亲情与侨乡文化的影片,以一封尘封家书为引,用双时空叙事串联华侨后裔寻根之旅与侨胞家国情怀。

    近日,《神秘家书》导演崔少红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畅谈“写给开平的情书”背后,用女性视角解码侨乡文化、传递巾帼力量的创作初心。

    文/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图/受访者提供

    侨乡沃土育灵感 本土元素串起跨时空叙事

    “从作家到电影人,文学始终是我创作的养分。”崔少红是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出版过《时光·琥珀》《雪泥鸿爪》两部文学专著,这为创作《神秘家书》埋下了伏笔。让她坚定用光影讲述侨乡故事的,是2017-2019年在赤坎古镇的三年工作经历。

    彼时,赤坎古镇正处复兴期,负责宣传工作的崔少红每天扛着摄像机采访华侨,了解骑楼与华侨的血脉联系,收集到大量爱国爱家的华侨故事——海外筹款抗战的司徒美堂成为《神秘家书》侨乡人物原型之一,赤坎镇司徒氏与关族图书馆的百年良性竞争化作剧情中两大姓氏人物设定。

    影片以银信侨批为核心载体,将开平碉楼、赤坎古镇、蚬冈中坚楼等本土地标作为“叙事画布”。崔少红借鉴此前担任编导、摄像的《玲珑村的守望》《我们的家园——江门》等纪录片的拍摄经验,以“公路片+探秘式”手法,让侨乡美景自然融入剧情。钵仔糕等特色美食则成为情感纽带,串联人物离别之思与归乡之情,实现“文化展示”与“剧情叙事”的平衡。

    女性视角塑群像

    通过细腻镜头传递深情

    作为开平首位院线电影女导演,崔少红在片中塑造了鲜活的侨乡巾帼群像。“年老周金娣”的原型,是崔少红在赤坎古镇工作时认识的一位奶奶,这位在水埠头等丈夫一辈子的“金山婆”,代表侨乡女性的隐忍与坚守;新时代女性“梅淑怡”的原型,则来自崔少红身边独立自主的侨乡姑娘,她们不再执着“嫁去金山”,而是凭自身努力书写人生。

    “女性视角的细腻,需要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崔少红擅长用细节刻画情感,她设计“年轻周金娣”这一角色,通过其手握钵仔糕落泪、持心上人送的手绢站在水埠头、深夜倚门凝视手绢上鸳鸯的特写镜头,不需要台词,便将“金山女人”的孤独与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银信上的泪痕、握信时颤抖的双手,则让静态家书成为承载牵挂的情感载体。

    处理影片中四人寻宝团队的冲突与和解时,崔少红更侧重通过情感共鸣推动剧情发展。“电影里的反派都是男性,希望男观众别介意。”崔少红拒绝将女主角设计为“负面形象”,并笑言,团队曾为剧情吵到拍桌,但最终大家都认可女性直觉的精准,这份包容让她得以完整呈现对侨乡女性的理解。

    致力展示“她”力量

    继续聚焦“女性+侨乡”题材

    作为开平市影视文化协会妇联主席,崔少红致力凝聚女性力量、传承侨乡文化。开平市影视文化协会是江门目前唯一的县级影视协会,协会妇联成立后,成员们乐于为影片奉献,开平市妇联也对影片拍摄、宣传提供诸多帮助。

    此外,影片70%投资来自女性,崔少红是编剧团队中的唯一女性,化妆、服装、剪辑、发行等核心岗位也由女性主导。她们以细腻视角打磨剧情,将银信设计为“年老周金娣”的“精神食粮”,通过小孙子每日念信让侨批文化得以立体呈现。团队还专门讨论将台词金句融入人物性格,如“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以此诠释华侨爱国爱家的精神内核。

    谈及影片价值,崔少红表示,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连接海内外华侨的情感纽带。目前,已有上百位华侨主动为影片录制祝福视频,希望通过影片让“侨二代”“侨三代”了解家乡,引导他们寻根,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未来,影片团队计划在海外组织专场观影活动,已有侨领对接相关事宜。

    “女性开创事业正迎来最好的时机。”崔少红寄语侨乡女性和年轻创作者,希望大家从影片中汲取向上力量。她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女性+侨乡”题材,创作当代侨乡女性的创业故事。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