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张华炽) 11月3日,“文明引力场——从‘空心村’到‘青创汇’”专题研讨会在开平市塘口镇塘口圩社区举行。这场由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调研组、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研讨会,汇聚一众社科专家学者,围绕文明乡风建设、侨文化活化、青年社群培育等主题深入交流。
塘口圩所在的塘口镇是广东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10多年前,因人口外流,塘口圩仅有9户常住居民,是典型的“空心村”。在省、市、县三级宣传部门的引领下,塘口圩通过探索“文化赋能—人才回流—空间融合—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如今这里已吸引2000多名“新塘口人”扎根,形成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共生共荣的生动局面。凭借显著的文明乡风建设成果,塘口圩入选“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成为广东唯一获此殊荣的案例。
在政策支撑方面,江门市委宣传部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的指导下,在塘口镇创新推出“数字化小镇”“IE公社”等建设计划,打造乡村共享办公空间、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网络影视“梦工厂”等平台,面向全球招募“无界创客”。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可申请最高30%补贴,“栖塘计划”更推出100元入住人才公寓的福利,让乡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热土。同时,“圩度生活节”等特色活动持续聚拢人气,碉楼文创、先锋书店等打响地方文化名片。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纷纷为塘口圩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塘口圩最打动我的,是它做到了双向赋能,既让乡村运营、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相互支撑,又让发展动力与社会活力彼此激活。”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说。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郦菁认为,华侨文化是包容开放的,既要信任年轻人的自适力与自发力,为其搭台支持,也要抓准文化聚焦点、创新文化话语、打造文化品牌,用年轻人的号召力吸引更多年轻人,促成更多精神层面的碰撞。
“塘口圩要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心灵家园’。”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政光景提出,可借鉴云南大理的经验,打通“旅游”到“旅居”的转化,让短期游客感受塘口圩魅力后长期停留,旅居的创作者又能通过分享吸引更多人来旅游,从而形成双向循环、螺旋叠加。
“聚焦地方文化与乡风文明是关键,不仅要呈现文化文明景观,更要讲好地方故事。”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雨航认为,文旅小镇需跳出传统文旅模式,避免同质化。他强调,文旅项目经济效益虽慢,但能满足本地及周边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家提供优质去处,这一社会效益很关键。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塘口圩从昔日“空心村”到如今“青创汇”的蝶变,正以良性循环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其探索的实践路径将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