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外法律服务不止于解决涉外纠纷,更在于事前预防、全程赋能、优化营商环境,为地方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重要保障。”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盈科(江门)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副主任曾莉如是说。
从在司法行政机关开启职业生涯,到深耕涉外法律服务,再到站上行业全国领军人才之列,经手过千余件案件的曾莉,深度参与并见证着江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她是江门目前唯一一位入选全国律协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的律师,其从业经历和办理的典型案例入选广东省律师协会汇编的《广东涉外律师英才》。
在市政协平台上,曾莉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为江门加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言献策,为江门企业更好地“出海”发展鼓与呼。

曾莉
做企业“出海”的护航员
曾莉的律师职业生涯开启于1999年,在市司法局任职公职律师,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
江门是著名侨乡,外贸企业多,发展涉外法律服务有天然优势,英语专业出身的曾莉决心深耕涉外法律服务领域。
2009年,曾莉创立了个人律师事务所,将涉外法律服务作为主要业务。2012年,她赴海外留学进修获得法律专业证书,为涉外法律服务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此前,江门一家知名的生产企业根据海外订单生产的产品出口时,被当地海关发现与另一商品的备案商标近似,涉嫌商标侵权,商品被扣留。企业面临订单违约、市场信誉受损的双重风险,于是找到曾莉寻求法律帮助。
曾莉调查发现,该企业虽获得品牌方合法授权,但该产品与海关已备案商标产品在某个组件上有相近型号字母,因此陷入纠纷。曾莉介入后,一方面精准指导企业赴国外收集订单证明等关键证据;另一方面梳理法律依据,形成书面意见提交海关,并牵头与办案单位、商标备案方沟通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最大限度减少了损失。
上述案件让曾莉意识到,涉外法律服务不止于解决纠纷,而应从“纠纷解决者”向“交易促成者”“风险防范者”转变。近年来,曾莉在江门积极倡导“法商融合”理念,即法律与商业的融合互促,通过提升法治能力促进经济活动的合规性、高效性、安全性。为此,她积极参与江门市普法讲师团义务法治宣传活动,为江门涉外法治建设贡献更多专业力量。
2020年,全球化法律服务机构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进驻江门。曾莉以高级合伙人身份加入盈科,后又凭借多年涉外案件承办经验,成功入选全国律协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成为江门唯一获此殊荣的律师。
当涉外法治的建言者
深耕涉外法律服务多年,曾莉的专业声音,通过市政协委员这一身份,变成一份份助力江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提案。
曾莉认为,涉外法律服务是企业“走出去”的必然需求,江门亟须加强涉外法律人才队伍建设。为此,今年曾莉结合行业实际,撰写提交了《关于加强江门市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提出加强培训和专科培养等具体建议。该提案得到我市有关部门的重视,经过近一年的办理,已取得一定成效。
例如,我市坚持依托高校,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前瞻布局,五邑大学与暨南大学成功共建“暨南大学侨务与法治研究中心五邑大学分中心”,创建“涉外法治+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实验班,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在履职过程中,曾莉还敏锐捕捉到企业“出海”的痛点——不少企业因对海外市场政策、法律、文化了解不足,面临潜在风险,缺乏提前防范意识。为此,她领衔撰写提交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江门企业出海的提案》,从构建企业“出海”政策支持体系、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强化金融与物流支撑能力、推动产业集群协同出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如今该提案中的一批“好声音”也成功转化为具体工作实效。
人工智能正持续赋能千行百业。曾莉敏锐地提出,目前AI合同审查等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涉外法律服务效率,江门要坚持数字化引领,引入先进技术升级“侨都智慧法务平台”等功能。
除了立足本职提出意见建议,曾莉还积极参与市政协密切联系群众、拓展履职渠道的重要载体——委员工作室的建设中。近年来,市政协联合市司法局探索“公法+政协委员”工作新模式,通过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市政协律师行业委员工作室,打造学习交流的园地、联系群众的桥梁、反映民意的窗口、凝聚共识的平台。曾莉作为委员工作室的驻室委员之一,不仅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作用服务群众,还通过工作室平台倾听基层声音,推动履职进一步向基层延伸。
现阶段,江门各县(市、区)涉外法律服务资源薄弱的问题成为曾莉关注的重点,接下来,她计划围绕该主题开展相关履职工作,推动更多涉外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基层,让更多中小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的涉外法律支持。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皇智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