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在家长群和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题目很简单:“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孩子列式计算“3×8=24”,结果被老师判错。正确答案应该是“8×3=24”。
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困惑甚至不满:“结果明明是对的,都是24,顺序真的这么重要吗?”“是不是老师太死板了?”
一道看似简单的小学二年级数学题目,背后涉及的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乘法意义理解的严谨性要求。“严谨”更重要还是“正确”更重要?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探讨这一“判错”事件背后的教学逻辑与教育深意。
文/江门日报记者 张翠玲
老师的“红叉”并非针对计算结果
回顾这场争论,其中的核心矛盾点在于:在“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的情境下,列式“3×8”和“8×3”究竟有无区别?
培英小学学生家长余俞斌坦言:“说实话,第一反应是觉得不该判学生错,毕竟计算结果是对的,孩子也努力了。”这也代表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诚然,老师的“红叉”并非针对计算结果,而是指向对乘法概念最初建构过程的要求。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黄肖慧指出,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乘法教学强调“同数连加”的本质关系。在“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的情境中,标准列式应为8×3=24,其中8代表每份的数量(被乘数),3代表份数(乘数)。人教版新教材通过情境图、实物摆放等方式强化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等于“单位量×份数=总量”的建模思想。
搞清“量与份数”能减少逻辑混淆
在家长们的争论声中,不难发现,大家质疑的是,孩子迟早要学习乘法交换律,知道“3×8=8×3”,为何要如此严格区分,增加孩子的负担?
“7—10岁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要借助实物建立概念。提前引入交换律(3×8=8×3)虽能快速得出答案,但会弱化学生对乘法本质的理解。”黄肖慧说,她以一个生动的比喻举例——就像教孩子写字时先要求笔画顺序,熟练后可以连笔书写。因此,低年级的严格实则为高年级的灵活奠基。当学生进入四年级学习乘法交换律时,通过矩阵模型,如3行8列的苹果摆放,直观展示两个视角的等价性。没有前期的概念分化,后续的概括化就缺乏认知基础。
培英小学数学教师梅雨薇表示,情境是“3盘水果,每盘8个”,“8×3”直接对应“3个8相加”,能让孩子明确“每盘8个(每份数)”和“3盘(份数)”的对应关系。初期规范列式,不是死记顺序,而是帮孩子建立“每份数×份数=总数”的逻辑,后续学分数乘法、比例应用题时,这种对“量与份数”的清晰认知,能减少逻辑混淆,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复杂数量关系。
家长辅导应遵循“情境优先”原则
面对这类题目,家长在家辅导时应该如何应对?是直接纠正答案,还是另有侧重?
紫茶群福学校学生关茗仁的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对于部分一年级题目,我的感觉会是‘做错了?不应该啊’。因此,我会先审视自己的方法,然后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教学要求。”随后,她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跟现在的教育存在代沟。“老师说乘号前面是相同的加数,乘号后面是相同加数的个数,3×8是8个3,8×3是3个8,所以不一样。”在被问及老师在学校是怎么讲“×”号前后两个数字时,关茗仁回答:“老师说‘×’前面要写‘每份有多少’,后面写‘有几份’。”江华小学学生梁文诗也有同样的答案。
启明小学学生李泓睿家长的策略是主动钻研:“之前辅导作业时,我确实对类似 ‘3×8’和‘8×3’的列式问题产生过疑问。但我没有纠结,而是先去钻研孩子的数学教材,再上网找相关的教学解读资料,明确当前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后,再结合题目情境跟孩子分析为何要如此列式。”
江华小学学生家长李莉则通过实物给孩子演示:比如3个盘子(份数),每个盘子里8个水果(每份数),所以“每份的数量×份数”是8×3,相当于“8+8+8”,而3×8是8个3相加。“让孩子先理解加法本质,再记顺序,不算太难。”她说。
余俞斌在与老师的沟通后也明白,数学不仅关乎答案,更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老师不仅是在教他们算题,更是在培养一种逻辑清晰、尊重情境的思维方式。同时,我们也应该感谢那位愿意把这件事分享出来的家长。这样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恰恰能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和重视。”余俞斌说。
对于仍有困惑的家长,黄肖慧建议,家长在辅导时,应遵循“情境优先”原则,重点关注孩子能不能理解情境中的“几个几”,以及列式后算式中的数字对应的是情境中的哪个量。如实物操作摆积木,摆放3组,每组8个的过程,引导孩子画图并标注数量关系,使实物转化为图示,再反复练习“每×个一份,有×份”的句式。
黄肖慧强调,小学生学习乘法的目标不只是快速算出得数,而是培养一种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当孩子未来面对复杂数据时,能自主地追问:“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它和哪个量相关?它们构成什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