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籍“演员”们合影留念。

外籍学生表演戏剧。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江门中港英文学校小学部的戏剧舞台上,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男孩阿特挥舞着羽毛扇,学着诸葛亮的样子捋着并不存在的胡须;舞台一角,来自也门的LuLu举起手中的小剑,用带着异国腔调却格外认真的中文念道:“穆桂英在此!”虽然动作还显稚嫩,但那专注的神情已初具巾帼英雄的神采……作为一所有近80名外籍学生的国际化学校,中港英文学校一直以来把戏剧表演作为重要的特色教育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小学部近30名不同母语、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外籍学生逐步成为舞台上的中国戏剧角色专业户,他们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喜爱。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戏剧是一种沉浸式教育
“最初只是想通过戏剧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但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期。”中港英文学校德育主任吴彩萍回忆道,几年前她把与中国历史人物相关的剧本发给国际学生时,本以为那些复杂的诗词和人物关系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没想到,学生们却很感兴趣。“有学生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李白会写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诗句?那一刻我意识到,戏剧打开的不仅是语言之门,更是文化理解之窗。”吴彩萍说。
为了让这些国际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学校下了不少工夫,搭建了系统的戏剧学习体系,教授学生正规的身段、台步技巧,并定制了全套的戏服、头面。“戏剧是一种沉浸式的教育,当孩子们穿上戏服,站在舞台上,他们就不再只是学习一门语言,而是在体验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中港英文学校教师李锦萍说。
教学方式也充满童趣。教师们把复杂的戏曲动作简化为适合孩子们的“模仿游戏”:甩水袖变成了“白云飘呀飘”,台步变成了“小蚂蚁搬家”,就连唱腔学习也先从打着拍子念童谣开始。“我们不强求孩子们达到专业水准。”中港英文学校教师文慧敏说,“重要的是让他们觉得好玩,在游戏中亲近传统文化。”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效果显著。来自巴基斯坦的学生拉米哈几个月前因为杨贵妃“裙子漂亮”而选择这个角色,现在她已经能说出“杨贵妃很会跳舞,还会写诗”这样简单的理解。土耳其女孩艾丽莎则对西施的故事着迷:“她洗衣服的时候都能那么美,我真的很想学她那种温柔和端庄的姿态。”
“小意外”和“为什么”成美好回忆
排练过程充满欢声笑语,也少不了令人捧腹的“小意外”。有一次排练《三国演义》,扮演诸葛亮的阿特忘了词,急中生智用自己的语言编了一段,略显尴尬的他还拿起羽毛扇使劲扇风,把大家都逗笑了。但不少老师都认为,这些“错误”恰恰是孩子们最真实的表现,也是他们成长路上的美好回忆。
来自叙利亚的欧码在演绎董存瑞时,最初总是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举起炸药包”。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系统描述完董存瑞当时的处境后引导他思考:“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完成,你会怎么做?”经过几次讨论,欧码终于在一次排练中大声说出:“为了胜利!必须前进!”虽然语调还显生涩,但眼神里多了几分坚定。
来自哥伦比亚的Aisha是国际学生中有名的“问题大王”。在准备《花木兰》角色时,她不停地问:“为什么女孩子不能当兵?”“为什么她要替爸爸去打仗?”在一次次的问答中,她不仅理解了故事背景,还兴奋地发现:“原来中国古代也有这么勇敢的女生!”
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共情能力
对于这些小小“洋票友”来说,戏剧就像一扇神奇的窗户,让他们窥见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来自印度的Naha因扮演李白而对唐诗产生了浓厚兴趣。“李白的诗里有月亮,有美酒,有友谊,真美好。”他即兴朗诵了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后解释道:“虽然我的家乡在印度,但我在中国生活了两年,现在看到月亮,会同时想念两个地方。”
来自也门的lulu则通过扮演巾帼英雄穆桂英,对中国女性有了新认识。“她既能上阵杀敌,又能管理家庭,打破了我对古代女性的刻板印象。这让我想到,在我的国家,女性也在不断进步,古今中外的女性其实有很多共鸣。”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脱下戏服,小心地挂好。来自伊朗的Nazgol整理着武则天的头冠,轻声对同伴说:“我要学习武则天身上好的品质,长大后做一名优秀的女性!”童言稚语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异国土壤里悄然生根。或许有一天,这些小小“洋票友”会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向世界讲述他们理解的中国故事。
“通过这些戏剧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外籍学生不仅提升了中文水平,更培养了一种跨文化的理解和共情能力。部分学生还会在课后查找历史人物的资料,这些自发的探索非常珍贵。”吴彩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