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要筑牢品牌护城河,让“地标认证”转化为“品牌认同”。地理标志的生命力,在于消费者对其品质与文化的双重认同。杜阮凉瓜的实践证明,从地理标志到供港澳资质的跨越,本质是品牌信任度的层级跃升。江门可建立“地理标志品牌矩阵培育计划”,对现有地理标志产品分层施策:对杜阮凉瓜这类已获高端市场认可的品种,应推动“一品一码”全链条溯源,将港澳市场的严苛标准转化为日常生产的“必修课”,让“供港澳品质”成为品牌溢价的核心支撑;对处于培育期的产品,可借鉴“关长送政策上门”的服务模式,由政府牵头组建“地理标志服务专班”,整合农业、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资源,提供从种植标准制定到包装设计的“一站式”赋能。
其中,文化赋能是品牌增值的隐形密码。杜阮凉瓜的独特风味源自杜阮镇的水土气候,这种“地域基因”应当被深度挖掘。可联动文旅部门打造“地理标志文化走廊”,将凉瓜种植与侨乡农耕文化结合,开发“采摘节庆”等体验项目,同时运用新媒体,通过微纪录片、数据可视化等方式讲好地理标志故事。
其次,要延伸产业链条,让“小特产”长成“大产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释放,不能止步于初级农产品销售,而应向精深加工要效益。杜阮凉瓜目前以鲜食为主,可借鉴果蔬加工的成功经验,联合科研机构开发凉瓜汁、凉瓜干等即食产品,将季节性农产品转化为全年可售的商品。政府可设立“地理标志产品加工创新基金”,对开展精深加工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设备补贴,同时建设标准化加工园区,实现初加工、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的集群发展,让产业链“每一环都生金”。
尤为关键的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要向“智慧化”全面升级。杜阮凉瓜的5G智慧农业示范园规划,为特色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江门可推广“数字地标”建设,在地理标志产品核心产区布设物联网设备,通过土壤墒情监测、智能水肥管理等技术实现精准种植;建立“地理标志产品大数据中心”,整合市场需求、生产进度、物流信息等数据,为农户提供“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决策支持。
最后,要构建区域联动机制,让地理标志效应从“单点”到“全域”。地理标志往往带有强烈的地域属性,但市场拓展需要打破行政边界。江门可依托“菜篮子”工程,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与湾区城市深度对接:一方面,在大湾区核心城市设立“江门地理标志产品展销中心”,通过“快闪店”“品鉴会”等形式密集曝光;另一方面,与湾区餐饮协会、大型商超合作,开发专属菜单,让杜阮凉瓜等特色产品成为湾区餐桌的“常客”。
更进一步说,跨区域协作要注重标准输出。可将杜阮凉瓜多年发展积累的管理经验,转化为“江门地理标志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向周边地区推广。比如建立“地理标志产品联盟”,吸纳周边村镇符合条件的种植户加入,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扩大产业规模,让江门的地理标志从“区域名片”成长为“国际标签”。
从地理标志到产业振兴,杜阮凉瓜的蝶变,是政策赋能、科技支撑、市场驱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江门要以此次突破为起点,推动“地域标签”成长为“市场王牌”,在守护地域特色的同时开拓广阔天地,真正实现“一个‘地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美好图景。 詹雨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