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研学”课程化实施路径
为提升道法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06 07:33   

    随着教育改革向核心素养导向深化,研学旅行作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重要育人载体,其价值日益凸显。然而,在基层中小学,研学旅行常受费用、安全、时间等现实条件掣肘,难以实现常态化开展。如何打破这一困境?“小研学”理念应运而生——以学校及周边资源为依托,以常规德育与教学为根基,通过“近景研学”的创新形式,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育人模式,有效破解传统研学的资源与组织难题。

    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切入点,从资源整合、课程设计、实践落地三个维度,探讨红色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三大主题“小研学”的课程化实施路径,为提升道法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台山市新宁小学 黄彩荷

    “小研学”课程化的 核心实施框架

    “小研学”的核心在于将研学活动转化为系统的课程内容,通过科学规划实现育人价值最大化,其实施要从资源、设计、模式三方面构建完整框架。

    资源是“小研学”开展的基础。首先,梳理校内核心资源,包括红色文化长廊、法治教育阵地、劳动实践基地、图书室等硬件设施;其次,挖掘隐性资源,依托教师专业特长与家长职业背景,组建“校外辅导员”队伍,打造“可持续利用的研学资源微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充足支撑。

    以道法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红色研学”“法治研学”“劳动研学”三维主题体系。每项主题活动均明确具体学习目标、活动进程与多元汇报形式,目标聚焦政治认同、法治意识、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流程注重逻辑性与可操作性,汇报形式兼顾体验与输出,确保学习效果落地。

    采用“前导—内化—外显—回顾”的四阶实践模式——通过课题导入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在沉浸式活动中深化认知,借助成果展示外化学习收获,通过复盘反思巩固学习体验,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形成稳固认知与情感沉淀。

    三大主题“小研学”的实践路径

    依托校园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沉浸式红色文化传承活动。组织学生在红色文化长廊中挖掘革命故事,邀请退休老教师分享育人历程与时代记忆,共创一份“会说话”的红色手抄报或微视频。用讲述、演绎、展览的方式,让史料变得生动,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紧扣《守规则,讲文明》等单元内容,打造校园“模拟法庭”。通过公开招募,让学生竞聘法官、律师、原告、被告、陪审团等角色;选取“课间追逐致摔伤”“网络辱骂同学”等校园真实案例改编庭审剧本;还原庭前证据收集、当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当庭宣判等完整流程并全程录像;庭后通过思维导图复盘“规则的意义”,将沉浸式体验转化为法治信念,切实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将“校园劳动周”升级为“劳动微研学”。引导学生认领教室、花圃、图书馆等责任区,实现“三包”到位;安排保洁、护绿等岗位轮值,丰富劳动体验;生成包含现场照片、数据记录、微感悟的“劳动档案”,以图文形式展示学习收获。通过真实劳动场景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责任意识。

    “小研学”的实践价值与优化方向

    “小研学”课程化实施让研学活动从“拓展式”走向“基础化”,有效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践中,师生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反思能力持续增强,教学呈现生活化、开放性的良好趋势。

    同时,实践中暴露出活动深度不足、过程性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增加学生自评与成果展示环节;深化课程内涵,提升活动的思想厚度与探究深度;拓展资源,推动“小研学”从校园走向更丰富的生活场景。

    “小研学”课程化实践是基层小学落实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它以生活化、活动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与体验中实现知行合一。未来,可进一步整合社区合作资源,形成区域性研学课程共同体,推动道法课程育人目标系统落实。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