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康田园综合体。

帮扶车间一条街的迎丰服装厂。

天等县粤桂协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

在天等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80亩星油藤长得枝繁叶茂。

金鸡产业协作项目收益反哺全县125个行政村,累计分红3327.13万元。

金鸡产业协作项目每天能产85万枚鸡蛋。
“以前在山里种指天椒,收了只能挑去镇上卖,一斤赚不了几角钱。现在跟着搞深加工,辣椒酱能卖到广东,一年下来能多赚不少钱!”广西天等县辣椒种植户农阿姨站在自家辣椒地旁,手里攥着刚摘下的指天椒,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天等县,坐落在桂西南大石山区里。“八山一水一分田”,产业零散又薄弱,不少人找不到赚钱的路子。自蓬江区和天等县结对开展粤桂东西部协作以来,蓬江区以天等粤桂协作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作为前锋,在当地开展协作攻坚;区委农办统筹区直部门、各镇(街)在后方,做好支援保障以及牵线搭桥推动协作,在产业、就业、消费、文旅等多个方面下功夫,与壮乡人民携手前进,蹚出了一条“协作帮衬、自己造血”的乡村振兴路。
10月31日—11月1日,在江门市举行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江门崇左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上,来自天等的坚果、星油藤和蓬江区的杜阮凉瓜同台展示,上演了一场关于丰收的“粤桂联欢”。一幅蓬江与天等同频共振,合作共赢的“山海共富”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邓少军 刘淑君
产业攻坚
把特色资源变成“钱袋子”
“工作组刚到天等那会儿,跑遍了全县调研,发现这里有指天椒、富硒牛、星油藤这些好东西,但大多只种不加工,产业链短。”工作组组长林晖说。为了把资源优势变成真金白银,在“全链条培育、扎堆儿发展”思路指引下,进一步把蓬江的资金、技术、市场渠道,以及天等的资源、劳动力拧成了一股绳。
在天等县肉牛三产融合产业园里,标准化牛舍里的西门塔尔牛正大口吃着青贮饲料,不远处的牛肉加工车间里,工人忙着把新鲜牛肉做成真空包装的牛肉丸,“以前养牛,出栏了就赶紧卖掉,一头牛最多赚5000元。现在有工作组引进的加工企业,能做牛肉干、牛肉丸,一头牛的价值翻了三倍。”相关负责人介绍。据统计,粤桂资金前后投入了4800万元,帮忙建了三产融合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和村(屯)养殖小区。2025年上半年,天等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6.38万头,直接带动6000多户脱贫户增收。
星油藤产业的变化,是粤桂资金精准投入培育的结果。在天等县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80亩的星油藤长得枝繁叶茂,天等县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副董事长王冬妮说:“星油藤浑身是宝!叶子能制茶,果实能榨油,以前没人知道怎么开发。结对帮扶后,投入资金建啤酒厂、引进果油项目、搞产品展销,提升产品附加值。”今年整合了700万元的粤桂资金,把160亩闲置土地盘活,搞起了“种植+加工+文旅”综合体。2025年,星油藤茶每天能产成品超400公斤,啤酒厂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能有500万元。
招商引资就是给产业找“源头活水”。为了引进好企业,工作组积极对接东部地区开展招商,今年引来了2家广东小家电外贸企业,企业把订单放在天等工业园区里的小家电企业加工,电风扇、电暖器正通过跨境物流发往东南亚。“我们投了500万元建小家电产业园,目前已有2家配套企业想来落户,等满产后,年产值能达2亿元,还能带动200多人就业。”工作组成员蒋国军介绍。
还有水果黄瓜气雾栽培项目,让传统农业换上了“科技装”。“以前种黄瓜,亩产1000公斤。现在用气雾栽培技术,不用土,还省水省肥,一亩地能收2500公斤!”天冠产投公司副董事长黄豪站在智能化大棚里,看着爬满藤蔓的黄瓜,笑得合不拢嘴。目前项目已经改建好了2个大棚,11月就能采收,计划年底大棚能覆盖20亩土地,提供150个临时岗位;金鸡产业协作项目更是投了3亿元(其中包括粤桂协作资金从2018年开始累计投入的3500多万元),养了90.93万只羽蛋鸡,每天能产85万枚鸡蛋,收益反哺全县125个行政村,累计分红3327.13万元。
就业帮扶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天等县常年在外打工的有15万多人,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孩子留守,不少人想在家门口上班,可就是没渠道。”工作组成员杨洋说。如何让劳动力既能“走出去”稳就业,也让想留在家的人“留下来”有收入,两地不断深化“劳务品牌+帮扶车间+技能培训”的路径。
在龙岩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帮扶车间一条街的机器声此起彼伏。迎丰服装厂里,缝纫工人邓美教正熟练地踩着缝纫机:“以前在广东打工,房租、生活费要花掉一半工资,根本剩不下钱。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赚4000元,还能照顾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据统计,结对帮扶以来,蓬江区推动天等全县共建了355家就业帮扶车间,比2020年多了222.72%,带动2.23万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有8134人,6家车间还升级成“乡村就业工厂”。
残疾人就业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蓬江区慈善会投240多万元,在龙岩社区建了残疾人帮扶车间,60名残疾人实现了稳定就业。“我和妻子都是残疾人,以前靠低保过日子,总觉得在人面前抬不起头。现在在车间做手指套,每月我俩各赚1500元,还有每天30元的出勤补助,日子终于有了盼头。”残障人士梁太岗一边打包做好的产品,一边跟工作组干部念叨。
为了让想外出打工的人顺顺利利,工作组打造了“椒乡送工”劳务品牌,在全县13个乡镇都建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我们先摸清老百姓想找啥工作,再对接蓬江企业的需求,让‘求职清单’精准对上‘岗位清单’。”杨洋说。2025年以来,共开了20趟“点对点”劳务专车,帮815人返岗;办了34场招聘会,提供了5683个岗位,还组织21家蓬江企业来天等招聘,116人达成了就业意向。“工作组帮我联系了江门的电子厂,包路费、包住宿,月薪5000元,比在家种地强太多了!”刚踏上返岗专车的农民工黄志强,感激的话挂在嘴边。
同时,今年8月8日,“天等之家”蓬江服务站在蓬江区产业园就业驿站正式揭牌启用。作为深化粤桂劳务协作、推动“蓬江—天等”劳务品牌建设的关键举措,该服务站将为天等县在蓬江区的务工乡亲提供就业对接、技能培训、生活指引、政策咨询、权益保障、乡情联络等“一站式”服务,在两地间架起一座充满温暖的就业“连心桥”,推动劳务协作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协作”跨越升级。
校企合作也给就业帮了大忙。今年10月20日,天等县职业技术学校与正崴集团——东莞富崴电子有限公司订单冠名“粤等富崴智能运维工匠班”正式签约。该“工匠班”聚焦人工智能运维领域,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旨在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助力天等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天等县职业技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为当地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目前该订单班已有26人就读,本年度该校已输送近300人到该企业实习,并达成就业10人,意向就业80人。
消费赋能
让“天等好物”走出大山
“天等的指天椒、富硒米品质确实好,以前没品牌、没渠道,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太可惜了。”杨洋说。工作组把消费帮扶当成打通“产销堵点”的关键,搞起“品牌化、渠道化、标准化”,就是要让“天等好物”走进粤港澳大湾区。
产品要想卖得好,先得有“身份证”。上一批工作组成员帮着“兆强牌”指天椒酱拿到了“圳品”认证,“德青源”鲜鸡蛋申报成了供深基地,还制定了富硒米、星油藤茶等5类产品的地方标准。效果如何?“认证之后,指天椒酱的价格涨了20%,销量翻了一番”。
渠道拓展上,线上线下一起发力。线上,帮忙建了天等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还在天等职校开了电商直播专业,培养了500多名电商人才,靠直播带货让农产品“触网”销售;线下,组织企业参加江门名优产品展销会、东盟博览会。2025年6月,在蓬江区办的天等县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现场就签了500万元的意向采购协议;9月,在新华社总部举办的“广西崇左农文旅走进新华社”活动上,35种“天等好物”被北京市民一抢而空。
粤桂协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是“天等好物”的重要展示窗口。“我们计划投558万元(已经投了250万元)建这个中心,把天等的特色农产品、工业产品、文旅产品都集中展示,既是销售平台,也是宣传窗口。”工作组成员蒋国军带着记者参观时介绍,中心里的指天椒酱、富硒牛肉、小家电摆得满满当当,不少游客正挑得热闹。2025年1—9月,天等县卖到东部地区的农产品价值达38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文旅融合
让乡村风景变成“赚钱风景”
天等有丽川文化森林公园、都康田园这些好风景,还有壮乡民俗、红色遗址,可游客来了拍张照就走,留不住人。为了盘活这些旅游资源,今年粤桂协作工作提出了“一心四带”的文旅思路(“一心”是以“一山一景一古村一茶园”为核心;“四带”是生态休闲非遗旅游带、产业融合红色研学旅游带、户外探秘民俗体验旅游带、富硒康养民宿露营旅游带),就是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都康田园综合体是文旅融合的典型例子。今年投入粤桂资金推进逐龙村龙合屯的风貌提升,打造成为“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综合体的一部分。“以前都康田园只有一片稻田,游客来了拍张照就走。现在周末游客特别多,我家农家乐每月能赚不少钱。”村民农大叔一边给游客端茶,一边高兴地说,2025年这个景区接待的研学游客就超3万人次。
荷乡茶产业农文旅项目,更是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人”。项目现场,太空舱民宿格外亮眼,亲子房、豪华单人房常常供不应求;茶品鉴中心里,游客正跟着茶农学采茶、制茶。“我们投入了200万元,把茶园和旅游结合起来,游客不仅能品茶,还能体验茶文化,直接带动100多户茶农年均增收3000元。”工作组负责人说。
除此之外,还整合了立屯天梦景区、岩林庄乡村旅游区的资源,搞出“生态农业与文化探索之旅”的线路,联合广东的旅行社开通了文旅专列,“我们组织大湾区的游客来天等,看田园风光、体验壮乡文化,既带火了旅游,也帮着卖了农产品”。2025年1—9月,天等县接待游客量比去年多了35%,旅游综合收入增长了40%。
协作答卷
同心协力走振兴路
“我们就是想让协作的成果,真真切切帮到老百姓。”驻天等工作组成员总结道。据了解,2025年1—9月,累计给天等投了3914万元协作资金(不含飞地项目1500万元),推进了22个项目,引导企业到位投资1.4亿元;帮助1043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990人,超额完成了劳务协作任务;还募集了300.78万元社会帮扶资金,惠及10万群众。
教育和医疗领域也有不少亮点。“组团式”教育帮扶让天等高中2025年本科上线人数比去年多了402人,还有1人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天等县近12年来头一个;两地互派了62名医务人才,开展了20场义诊,惠及1.2万人次。
现在的天等,星油藤茶厂房里热火朝天,帮扶车间内笑声不断,都康田园里游客络绎不绝,粤桂协作的种子,已经在大石山区扎了根、发了芽。10月下旬,“霜降欢歌起・壮乡非遗游”2025年天等县壮族霜降节暨特色文旅惠民消费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上千名壮族儿女与各地游客同赴一场非遗与文旅消费交融的盛宴;千人打榔舞庆丰收的宏大场面,从另外一个层面,把粤桂协作的累累硕果,展示在壮乡人民的欢歌笑语声中。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深化产业协作,把小家电、肉牛加工、星油藤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让这些产业项目更好惠及天等的老百姓。”工作组成员蒋国军说。
粤桂同心,山海为证。蓬江区天等县粤桂协作在桂西南的大地上,写下了东西部协作的新篇章,也为乡村振兴留下了可学、可推的“天等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