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动仪式上,梁启超纪念中学学生声情并茂朗诵《少年中国说》。

启动仪式后,“五好少年”走进梁启超故居开展首场研学活动。
启超故里,少年壮志薪火传。11月10日,在新会茶坑村,晨光洒在梁启超故居的青砖黛瓦上,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在此展开——由江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五好少年走进梁启超故居,重温《少年中国说》思政课”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江门市“五好少年”代表走进先生故里,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重温《少年中国说》的铿锵誓言,感受家国情怀的薪火相传。
文/图 陈慕欢
沉浸体验
在启超故里感悟家国情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启动仪式在梁启超纪念中学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拉开帷幕。新会区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指出,此次活动是联动市级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的重要探索。她寄语同学们要学习梁启超先生“早立志”的志气、“好学问”的志趣和“爱家国”的情怀,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
活动现场播放了梁启超先生后人梁忆冰、梁红的寄语视频,家族的传承与期望更增添了活动的历史厚重感。“我出生于2015年7月,巧的是,梁思礼院士也在那年7月为家乡圆了种子飞天梦。”新会圭峰小学五年级学生覃麒倍作为“五好少年”代表发言时,用这个温暖的巧合拉近了与先贤的距离。她代表全体同学立下誓言,要追求“少年智”、锤炼“少年强”、力争“少年进步”,不负时代重托。
市委教育工委相关负责人在讲话中强调,本次沉浸式思政课是江门市打造“六堂思政必修课”、构建“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育人机制的关键举措。他要求同学们深刻体会启超精神,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深刻内涵,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激发“强国有我”的责任感与行动力。
知行合一
在行走研学中砥砺初心
启动仪式后,首场研学活动随即展开。30名新会区“五好少年”在研学导师带领下,以抽签方式组成“爱国如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无负今日”“春风及第”“立修齐志”六个小组,开启沉浸式研学之旅。
同学们手持活动手册,以“寻宝”方式在故居中完成四项任务——“故居探秘”“寻找成长密码”“寻找爱国密码”“时空对话”,沿着梁启超先生从故居小书斋走向救国大舞台的足迹,感悟一代先贤的成长历程。
研学导师带领同学们参观梁启超生平史迹展馆,重温梁启超先生报国的一生。在互动问答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在思考与探讨中走近先贤,感知先生爱国如家的境界。
下午,“五好少年”继续探秘茶坑村。穿村巷,走老街,同学们在梁启超亲笔题写的“宏文社学”古建筑前驻足,探寻岭南建筑特色;在茶坑学校门口惊喜发现梁思礼院士题写的校名,爱国爱乡的情怀在心中激荡。
漫步至茶坑村人才广场,晒制的柑皮散发着清香,启超家风和精神元素已深度融入这个“百千万工程”省典型村的肌理之中。在“柑情到老”陈皮文化体验馆,同学们通过观摩制作过程、闻香品鉴,感受陈皮穿越时光的生命力,体会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研学老师还为大家讲解“百千万工程”的内涵,让同学们对高质量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回到故居,同学们在家风小课堂聚精会神观看梁启超孙女梁柏有讲述的家风故事,重温梁启超先生的教育智慧。结营仪式上,每位“五好少年”分享研学收获,纷纷表示要学习梁启超的爱国报国精神,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新会东区学校五(8)班学生陈怡孜深有感触地说:“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我深受震撼。我不仅更深刻地领悟了‘少年强则国强’的意义,更体会到作为一名‘五好少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研学导师寄语同学们,要深刻领会《少年中国说》的内涵,“学启超、做启超、超越启超”,做不辜负时代期望的优秀少年。
活动最后,“五好少年”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与先贤进行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留言墙上写满了同学们的感悟与期许,带着对“十年后的自己”的思考与承诺,为这场沉浸式研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机制创新
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
据悉,本次系列活动将持续至12月,共计划举办10期。活动面向全市遴选出的300名“五好少年”(思想品德好、学习表现好、身心健康好、社会实践好、审美素养好)开展。其课程设计以“沉浸式体验—跨学科探究—实践性表达”为主线,旨在构建“文化传承—科学探究—社会参与”的闭环培养模式,让“五好”标准从纸面走向实践。
近年来,市委教育工委始终坚持以“五育并举”为统领,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家校社联动”的三维一体协同育人格局。2023年,全省首创的“身心健康4S工作法”深度融入教育实践;今年更是重磅推出六堂思政必修课,包括“博雅大学堂”“侨乡故事汇”“未来梦工场”“科创实验室”“心晴阳光屋”“公益志愿行”,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本次走进梁启超故居活动,正是“博雅大学堂”与地方文化资源的精彩结合,为锻造“金扣子”思政金课提供了生动的江门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