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强人才“蓄水池” 激发产业“新活力”
新会区博士博士后平台成为新质生产力强劲引擎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13 07:33   

科研人员在工作。

科研人员在工作。

江门双碳实验室。

江门双碳实验室。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西翼,著名侨乡江门市新会区,一股以人才驱动创新、以创新定义未来的澎湃力量正在集聚、奔涌。这里,一座座人才“蓄水池”加速构建,一处处理想“策源地”活力迸发,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正如强劲的“人才引擎”,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生动诠释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近日,记者走访新会多地,探寻这片热土如何通过筑巢引凤,竞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

    文/图 江门日报 记者/黄胜 通讯员/周清锋

    战略布局

    构建科研“强磁场”夯实人才根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人才无疑是其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在我国博士后制度迎来四十周年之际,回望新会的人才培育与创新之路,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紧跟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

    近年来,新会区深入实施“人才倍增”工程,精心打造“链条完整、层次清晰、协同高效”的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27家,形成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9家、省级博士工作站13家的梯度化、梯队式布局。

    这些平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产业土壤,精准覆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健康、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累计引进在站博士后76名,现有在站博士后28人……数字背后涌动的是科技发展的活力与潜力。一批批优秀的产学研成果在此孕育、转化,让博士博士后人才真正成为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为新会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政策引领

    “双轮驱动”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位于新会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是政策引领下引才聚才的典范。实验室自2022年8月与暨南大学共建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起,便展现出开放合作的胸襟,携手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联合引育博士后。短短两年,平台能级持续跃升,于2024年5月成功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标志着其吸引顶尖科研人才的能力迈上新台阶。

    灵活的政策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江门双碳实验室勇于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编制壁垒,实行社会化用人、市场化薪酬,并通过修订完善一系列涵盖高端人才引进、创新管理、博士后培养、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的政策,极大提升了人才吸引力和创新活力。

    进站博士后不仅能获得具有竞争力的实验室薪酬,还能叠加享受新会区“葵乡人才十条”提供的生活补贴、科研经费、安居保障、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支持,形成了“事业激励人、政策温暖人”的双重引才留才优势。目前,江门双碳实验室已从北京大学、澳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吸引了22名全职博士后投身双碳科研事业。

    瞄准前沿,更要顶天立地。江门双碳实验室聚焦硅能源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技术等五大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同时紧密对接本地产业需求,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开展交叉研究与协同创新。

    政策与产业的“双轮驱动”,在这里结出了硕果。目前,江门双碳实验室博士后成果丰硕,已获批国家、省、市各级基金项目18项,获经费支持308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32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9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其中,李磊博士后的市政污泥处理全过程温室气体核算研究,为行业参与碳交易铺路;谢俊鹏博士后的钠钾离子电池技术攻关,则有力推动低成本储能体系革新。

    双导师模式

    产教融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广东恒申美达新材料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美达”)的实验室内,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专注地进行新材料测试。该企业推行的“高校+企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已实践二十余载,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自2002年建立新会首家博士后工作站以来,美达与华南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累计获授权专利达118项,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强大引擎。

    这套双导师协同培养机制运行精密:进站课题由校企联合审定,导师配置兼顾学术前沿与产业实践。博士后培养分“理论夯实—技术衔接—成果转化”三阶段推进,定期向双方导师汇报进展,并享有专项经费支持。这种“理论—实践—转化”的闭环,确保了科研始终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技术创新直接驱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吴荣亮博士牵头研发的高弹性“尼拉”纤维,卷曲稳定性行业领先,广泛应用于纺织领域,并通过生物基设计实现环保特性,投产后年新增产值超2亿元。抗静电、吸湿排汗等功能性纤维技术成熟,特别是《无卤复合阻燃尼龙6系列工程塑料的研究与工业化》项目,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应用于电子电器领域,带动产业链降本30%。

    据统计,美达累计引进的10名博士后(8名已出站)完成的8个重点项目中,超过70%实现产业化。企业不仅借此成为行业标准制定者,还通过推广环保工艺,实现年减排工业废水15万吨,走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路径。

    制度创新

    科技赋能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

    在新会,不仅新兴产业借力博士博士后平台实现跨越发展,传统产业也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焕发新的生机。

    广东新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宝堂”),这家专注于新会陈皮的企业,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十所高校、三所三甲医院及两所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2019年该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2年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以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驱动传统产业焕新。

    制度创新激活人才与研发动能。“新宝堂”构建起系统化的科研管理体系:配备专职管理团队,负责博士后从进站到出站的全周期服务;持续投入资金升级研发设备和空间,并建立专款专用机制;完善博士后管理、平台运营、财务制度等,确保科研活动规范高效。

    科技赋能实现产业创新突破。李义勇博士后在酵素渣应用研究中取得突破,相关除污方法获发明专利;李维龙博士后深耕新会陈皮功能性研究,开发多款新品,为产业升级和医学应用开辟新径。近年来,新宝堂博士后参与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团队发表SCI及国内论文48篇,获各类专利27项,并参与陈皮药材质量标准制定。

    依托这些成果,公司成功开发出陈皮酵素、中药饮片、饮料等系列新产品,其中新会柑综合利用项目荣获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新宝堂用实践证明,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能够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生态优化

    营造人才发展优良环境

    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发展环境的竞争。新会区深谙此道,依托市、区两级人才政策,为博士博士后提供涵盖生活、租房、购房、创业等多元支持。为让政策红利精准直达,新会积极打造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从补贴申领到医疗优诊、子女入学、交流联谊的全方位服务。

    同时,新会区主动对接上级资源,组织基金项目申报辅导,“十四五”期间,博士后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0项、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博士后项目4项。积极推荐博士博士后参加全国及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大赛,拓展其发展空间。定期举办各类高层次人才慰问交流活动,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浓厚氛围,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展望未来

    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展望前路,新会区目标明确:将以人才“蓄水池”和创新“策源地”建设为主要抓手,持续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深化“政策牵引、平台赋能、赛事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会区人才工作部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积极构建“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三方协同机制,推动校企联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立足全球视野引才,整合境外优质人才资源,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通过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博士后全周期服务生态。

    可以预见的是,在新会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博士博士后平台必将催生更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的智力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下精彩的“新会篇章”。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陈淑婷 三审:宁园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