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江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有三点对策建议: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有为政府引领体系。江门要探索用能权、排污权等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绿色转型。对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的企业给予能耗指标倾斜。二要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市场活力与协同效应。要突出亮点,发挥各县(市、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地方优势。比如开平,可依托五金卫浴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废旧金属回收利用产业。三要精准补链强链,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聚焦新能源电池、废旧金属、废纸、农业废弃物等优势领域,精准识别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靶向招商。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聚焦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江门亟需贯彻落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的任务要求,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这是基于“十四五”时期江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已经取得良好成效基础上的基本判断,也是未来五年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保障和现代化建设指向。
“十四五”时期,江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重大成果
江门自2021年先后被列入广东省和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以来,始终将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建设重点,推动相关产业建立健全和不断发展壮大。
一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十四五”时期,江门基本形成了涵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再制造、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多个领域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资源循环利用网络,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上企业从有到优的重大跃升。
二是部分产业优势突出。依托本地船舶和摩托车产业基础,江门形成了从废旧船舶、汽车和摩托车拆解到金属回收利用的产业链条,已初步建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44家,电池综合利用企业7家,新能源电池产业高新技术企业25家,再生利用设计产能超50万吨/年,梯次利用设计产能10万吨/年。借助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优势,推动港澳废纸在我市协同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江门逐步构建了一般工业固废收集、转运、处置全过程体系,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低值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收运模式,创新实施了小微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贮存试点。同时,针对传统加工过程中新会柑去皮后的果肉被随意丢弃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江门推动建设了7个陈皮柑肉资源化利用项目,设计处理能力超15万吨/年,开发出陈皮酵素、陈皮白兰地酒、陈皮饮料等多种产品,实现了新会柑全量、高值化利用的重大突破。
三是产业发展目标明确。江门在“无废城市”建设规划中明确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5%,农业废弃物回收率达9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35%。2024年《江门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具体指标:到2027年,报废汽车年回收拆解量超5万辆,废弃电子电器年回收处理量达100万台(套),废弃电子电器年回收拆解处理量达100万台(套),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回收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这些目标明确了江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重要成果。
“十五五”时期,江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深化路径
江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有国家和省市层面政策、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有多样化园区用地、便利的港口和交通优势、先行发展起来的产业基础,有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部分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技术和产能领先的部分企业,但也存在产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且分散、运输成本高、小作坊和“黄牛现象”屡禁不止等“小散乱”问题,以及低端处理能力过剩与高值化利用能力不足的矛盾,加之行业内卷日益白热化、易受政策影响等,对深化江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提出三点对策建议。
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有为政府引领体系。具体包括四方面措施:一是建立协同机制。江门应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工信、环保、财政、税务等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二是制定发展方案。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江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是创新政策工具。探索用能权、排污权等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绿色转型。对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改造的企业给予能耗指标倾斜。四是落实税收优惠。指导企业用好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同时推广“反向开票”政策,解决回收企业进项税抵扣难题。
二要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市场活力与协同效应。一方面,要突出重点,扶持新会打造“一核引领+多点支撑”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国家和广东省明确支持江门建设高性能动力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和核能材料等产业集聚区。风口之下,可以以新会珠西新材料集聚区为核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高地。同时,依托新会双水拆船厂,重点发展船舶和汽车拆解、废金属精深加工等产业。新会还拥有俐通环保、新供销天保再生资源等电子废弃物处理企业,具有发展电子废弃物拆解产业基础,可以推动电子废弃物拆解等高科技含量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继续推动新会柑果肉资源化、高值化利用,积极推动新会区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突出亮点,发挥各县(市、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地方优势。开平可依托五金卫浴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废旧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台山可结合沿海区位优势,发展海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重点推进渔网渔具回收、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等特色产业,特别要在蚝壳回收利用上寻求新突破;鹤山可重点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等农业循环经济;恩平可发挥生态优势,培育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蓬江、江海具有多家小微危废收集点,要建设综合性危废处置枢纽。这种差异化布局既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能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全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错位发展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市场活力的充分释放。
三要精准补链强链,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聚焦新能源电池、废旧金属、废纸、农业废弃物等优势领域,精准识别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靶向招商。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方面,已基本形成“新能源电池原材料、电芯制造及PACK成组、电池生产装备及电池回收利用”的全产业体系。但上游缺少铜箔、铝箔、负极材料,中游缺少固态电池,下游高端再生制造能力不足。未来要重点引进正极材料再生、电解液回收等项目,补齐电池拆解后的高值化利用环节。废旧金属产业链方面,江门回收量巨大,但本地化精深加工率不足。未来要重点围绕南洋船舶、大长江等龙头企业需求,引进精密铸造、高端合金等深加工项目,提升废金属资源附加值。废纸产业链方面,要布局废纸脱墨、纤维再造等关键技术环节,解决高端再生纸生产瓶颈。农业废弃物产业链方面,针对陈皮柑肉、秸秆等特色农业废弃物,引进生物发酵、有机肥生产等项目,实现废弃物全量化利用,不断增强绿色发展新动能。
(张玉美,江门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