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团队为患者“移花接木。”

医生查看患者情况。
面对一只手掌大半离断、20厘米长的肌腱被抽出、骨头缺损、主要血管撕脱断裂的严重伤情,如何实现“断掌再生”?日前,江门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手足外科创伤骨科手足外科团队迎难而上,展开了一场长达4小时的高难度断掌再植与功能重建手术。他们用“骨水泥”填充技术为坍塌的掌骨“临时筑城”,巧取自体血管“搭桥续命”,更施展“移花接木”之术,将正常肌腱转位编织,重建动力系统。通过一系列前沿的显微外科技术救治,让63岁患者梁阿姨(化名)的左掌“重获新生”。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何洁兰 黎歆
紧急接力 黄金救治时间内打通生命通道
据梁阿姨回忆,“车祸发生在早上7时30分左右,经当地医院初步检查处理后,因伤势过重、条件有限,需紧急转往江门市人民医院”。
当天12时30分,患者成功上转。江门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启绿色通道。这套高效的应急机制对于挽救离断肢体至关重要,可以在黄金救治时间内打通生命通道,为后续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患者即将转到我们这里时,我们已经提前接到了信息。”江门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手足外科副主任医师余丰年说,“患者一到急诊科,我们迅速完成了术前准备,随即立刻安排手术。”
“所有伤口在受伤后6—8小时内必须进行清创处理,否则感染风险会大大增加。”余丰年强调,尤其是对于梁阿姨这种手掌多侧半离断、环指和小指已几乎无血运的状况,“缺血时间越长,组织坏死的几率就越大。我们必须尽快重建血液循环,才能保住这只手。”
对于意外受伤的市民,余丰年也提醒,现场首先应止血保命,对于完全离断的肢体,应用干燥布料包好,有条件时与冰块一起放置(避免直接接触冰冻),并尽快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匠心修复 在高倍显微镜下完成手术
当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展现在医生面前的伤势令人触目惊心:整个手掌呈畸形开放状态,骨骼粉碎性缺损,失去了支撑;动静脉血管完全撕脱、离断。更棘手的是,控制手指活动的肌腱从前臂肌肉里被硬生生抽出来约20厘米之长。
面对挑战,手术团队制定了周密且创新的手术方案,运用多项先进技术协同作战。余丰年介绍,手术过程包括“骨水泥”临时“筑巢”,血管移植“搭桥供血”,肌腱转位“移花接木”。
针对掌骨的大范围缺损,骨科团队采用了先进的“骨水泥”填充技术(Masquelet技术),结合克氏针构建起临时的骨架支撑,为软组织的修复提供稳定“地基”。
由于撕脱血管损伤严重、长度不够,余丰年果断采取了自体血管移植术。“就像管道工接水管,我们从患者同侧手背的伤口处,‘就地取材’取了一段约4厘米长的静脉,移植过来桥接在缺损的动脉上,重新建立了生命线。”他解释,使用自体血管可以避免排斥反应,效果最为理想。
被抽出20厘米的肌腱无法原路缝回,团队实施了精巧的肌腱转位功能重建术。“将正常手指的肌腱进行部分转位,与受损手指的肌腱编辑在一起,如同‘移花接木’,利用好的肌腱带动受损部分恢复功能。”余丰年说,术中肌腱张力的调整至关重要,过松则无力,过紧则活动受限,全凭医生丰富的经验精准把控。
手术在高倍显微镜下进行。医生们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合线,一针一针地吻合细微的血管,确保血流畅通。手术从当天下午2点30分开始,到傍晚6点30分结束,历时约4个小时,这场凝聚匠心与技术的修复手术终于圆满完成。
技术引领 “快速康复”守护患者生命质量
手术后,梁阿姨的恢复情况令人欣慰。她的儿子小梁松了一口气表示:“医生告诉我们,目前手部血运很好,肌腱转位重建功能的手指活动度不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余丰年在查房时,已指导梁阿姨进行早期、适量的被动和主动功能训练。这体现了医院倡导的“快速康复”理念。“如果等伤口完全愈合再锻炼,肌腱早就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团,手功能将严重受限。”余丰年解释,主刀医生会根据手术情况,亲自指导康复力量和时机,能有效防止粘连,促进功能最大化恢复。
本次救治综合运用的“骨水泥”填充、血管移植、显微吻合及肌腱转位功能重建等技术已在该院常规开展十余年,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余丰年介绍:“我们目前已能开展国内外绝大多数的显微外科和创伤骨科手术,并正筹备开展更前沿的超级显微技术,如淋巴管吻合等,以应对更复杂的医疗挑战。”
对于梁阿姨而言,约三个月后,待皮肤和肌腱稳定,她还需要接受二次手术,从自身髂骨取骨进行手掌骨骼移植重建,从而实现功能的永久性恢复。
这场惊心动魄的断掌“复活”,不仅展现了我市医疗机构在应对严重创伤方面的应急能力和高超技艺,更体现了现代医疗中保肢、保功能,以及关注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先进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