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团队为患者施行手术。
“就像在肝脏的‘咽喉要道’上‘拆弹’,每一步都不能有丝毫偏差。”回忆起那场历时12小时的腹腔镜尾状叶巨大血管瘤切除术,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主任医师伍远维至今仍记忆犹新。2024年11月1日,江门市中心医院这支精锐医疗团队凭借精湛技术与默契协作,成功切除一名六旬患者林阿姨直径达12.3cm×11cm×13cm的肝尾状叶血管瘤,攻克了肝脏外科公认的高难度“手术禁区”。时隔一年,近日,林阿姨再次前往江门市中心医院复查,经过一年的恢复和观察,林阿姨已重拾跳舞、打球的活力生活,这场跨越十余年的病痛困扰终得圆满解决。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A 十余年顽疾让患者备受折磨
“这个瘤跟着我十多年了,看着它一年比一年大,夜里都睡不好觉,太折磨人。”在江门市中心医院的专科门诊,林阿姨向伍远维诉说道。早在十多年前,她就被查出患有肝血管瘤,当时医生说瘤体虽然大,但可以继续观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瘤体持续增大,不仅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更让她辗转多家医院求医无果——没人敢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伍远维在采访中解释道:“肝脏尾状叶位置深,毗邻肝脏的三大门户,周围环绕着人体最大的血管和错综复杂的胆道系统,本身就是手术的高危区域。”而这位患者的血管瘤不仅体积巨大,直径超过12厘米,且恰好盘踞在尾状叶核心位置,“相当于在血管密集的‘枢纽地带’长了个大肿块,手术中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大出血,甚至出现致命性并发症。”
更让医生们顾虑的是,虽然这位患者身患巨大血管瘤,心理造成巨大困扰,完全具备手术指征,但属于择期手术。“这不是必须立即去做或者非做不可的抢救性手术。”伍远维坦言,“对于良性肿瘤,评估手术的获益与风险必须更加严格,确保利大于弊。如果因为手术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重大创伤,得不偿失。”但患者的诉求同样迫切,十余年的肿瘤增长让她备受煎熬,肿瘤持续增大继发压迫周边脏器,少数人还可能自发性破裂,后果不堪设想,一味保守观察,随着瘤体增大和年龄增长,手术风险只会与日俱增。进退维艰,让人难免望而却步。
辗转求医过程中,患者通过病友介绍得知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在复杂肝脏手术领域的深厚积淀,抱着一丝希望慕名而来。“我们之前做过很多类似的高难度案例,这让患者看到了希望。”伍远维说,正是这份信任,让团队下定决心迎接挑战。
B 微创方案为患者“量体裁衣”
接诊后,肝胆胰脾外科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一场围绕患者病情的“头脑风暴”随即展开。肝胆胰脾外科主任叶勇亲自牵头,组织麻醉科、影像科等相关科室专家共同评估。摆在团队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手术方案的选择。
按照传统手术思路,“右半肝+尾状叶切除术”虽然能降低操作难度,但会导致该老年患者剩余肝体积仅40%左右,术后肝功能衰竭风险明显升高。“肝衰的死亡率很高,就算手术做得再好,也失去了意义。”伍远维说。团队反复比对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利用三维重建技术精准还原肝脏结构,清晰呈现病灶与肝内血管、胆道的位置关系,甚至精确计算出各个肝段的体积。
经过多次讨论,团队最终敲定了“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的微创方案。“这个方案能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肝组织,减轻患者创伤,同时完整切除病灶,疗效与安全同时兼顾!”伍远维解释道,但这也意味着手术难度陡增——在狭小的操作空间内,要避开密布的血管和胆道,对术者的技术和团队协作提出了极致要求。
术前准备阶段,团队做足了功课。“我们不仅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更要做好手术中的各种应急预案。”伍远维回忆,从切口布局、手术入路到手术步骤的设计,从术中出血控制到术后胆漏、感染监控以及肝功能维护等一系列措施,团队都进行了反复推演。同时,医护人员多次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详细告知手术风险与预期效果。“患者的依从性很重要。”伍远维说,正是这种双向的信任,为手术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 12小时精准切除巨大肝血管瘤
2024年11月1日,手术如期进行。当高清腹腔镜镜头缓缓进入患者腹腔,屏幕上的景象让在场医护人员都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巨大的血管瘤牢牢占据着尾状叶,像一个“庞然大物”遮盖着肝门区,胃肠道紧贴瘤体。
“操作空间太狭小了,就像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拆炸弹’。”伍远维这样形容术中的困境。利用放大的高清腹腔镜,主刀医生抽丝剥茧,仔细游离周围脏器组织,视野逐步得到拓展。与此同时,麻醉科主任医师顾文彤全神贯注紧盯患者生命体征,实时调整,为手术保驾护航。“手术中患者的生理状态会不断变化,血管阻断、出血等情况随时影响生命体征,直接关系到手术质量和病人预后,我们必须动态监测,确保麻醉安全。”顾文彤说。
手术团队利用术中超声确认瘤体边界,了解肝脏血管走行,反复比对术前三维重建图像,划定精准的切缘。“血管瘤本身就是个‘血管团’,稍有不慎切到瘤体,就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伍远维说,团队采取“考古式”的操作方式,逐层切开肝包膜和肝实质,先处理尾状叶通向腔静脉的肝短静脉,再逐一断扎瘤体的滋养血管。每一次下刀、每一次结扎,都力求轻、准、稳,不容有误。
时间在紧张的操作中一分一秒流逝,手术室里只有器械碰撞的轻微声响和医护人员的低声交流。“整个过程没有出现大出血、休克等危急情况,但操作难度极大,节奏必须放慢,每一步都走得特别慢,格外小心。”伍远维回忆,长时间站立让医护人员的双腿早已麻木,持续盯着屏幕的眼睛酸涩难忍,但没有人有丝毫松懈。主任护师林碗娜、主管护士冯婉静则默契配合,及时传递器械、擦拭汗水,为手术顺利推进提供重要保障。“手术从下午4时多开始,我们中午就吃饱喝足,上好洗手间,因为一旦开始就不能中途停下。”伍远维的话语中透着朴实,却道出了背后的艰辛——连续12小时的站立、专注,对体力、眼力和意志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凌晨时分,当这颗巨大的血管瘤被完整切除,肝创面几条搏动的大血管完整无缺,团队反复检查,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和胆漏后,紧绷的神经才终于松弛下来。“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伍远维知道,这场高强度的“攻坚战”,最终以完美收官画上句号。
D 专科实力铸就生命希望
“手术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进食,恢复得比我想象中快太多了!”林阿姨术后的康复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在护士团队的精心护理下,她术后恢复顺利,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仅用11天就康复出院。如今随访一年,老人早已回归正常生活,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患者对术后的生活质量很看重,现在这个目标完全实现了。”伍远维说,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状态,团队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这台高难度手术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单个医生的技术水平,更彰显了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和科室的综合实力。
从十余年的病痛困扰到重归活力人生,患者的康复故事是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技术实力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作为五邑地区肝胆胰脾外科的主任委员单位,该科室年手术量将近2000台,吸引了江门各县(市、区)以及中山、珠海、粤西乃至港澳台地区的患者慕名而来。
“复杂手术微创化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伍远维介绍,科室利用3D、4K高清腹腔镜等先进设备,常规开展腔镜肝尾状叶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等一系列高难度微创手术。就在不久前,科室还在集全院最先进设备于一身的复合手术室成功开展了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肿瘤切除术,为患者减少了多次治疗的痛苦和费用。
除了技术创新外,科室还每周常规开展多学科协作(MDT),针对复杂案例尤其是肝胆胰恶性肿瘤进行综合研判,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诊治方案。“对于高难度手术,我们始终坚持‘获益大于风险’的原则,既要凭借技术实力迎接挑战,更要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负责。”伍远维的话,道出了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