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得:小学班主任如何推进德育教育?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20 07:33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者,其德育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与品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不仅是班主任的核心职责,更是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通过多样化策略开展德育工作,让德育真正融入学生日常,助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台山市新宁小学 庄春萍

    以沟通为纽带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德育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紧密配合,并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在与学生沟通时,班主任要兼顾尊重与引导,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敏感、自尊心强的特点,更要讲究教育方式。学生小恩刚入学时因抵触情绪,哭闹不肯进校园,班主任通过耐心安抚和日常关怀,逐步与小恩建立相互信任。此后,小恩不仅顺利适应校园生活,还常常主动与班主任分享校园趣事。这种基于情感的沟通,为德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尤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方法。面对犯错的学生,班主任要讲究语言艺术,注重场合与语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小文曾偷偷拿回已送人的画笔,班主任没有当众批评她,而是私下与她谈话,先肯定她勇于承认错误的行为,再引导她认识错误。这种以尊重为前提的教导,更容易触及学生心灵,实现德育内化。

    家校协同是德育落地的重要保障。班主任要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小铭在学校常丢三落四、桌面凌乱,班主任家访后发现,小铭作为留守儿童被隔代溺爱,家长缺乏行为干预意识。班主任与家长深度沟通,共同制订教育方案,有效改善了小铭的行为习惯。

    以实践为载体

    实现德育“内化于心”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德育应融入具体生活情境。班主任通过组织开展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劳动体验等活动,使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认知转变为行动。例如,通过“我爱祖国”诗歌朗诵、故事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参与“弯腰行动”“户外植绿”等校内外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品德培养。学生小谢此前性格自私,在参与“关爱他人”主题班会与班级帮扶活动后,逐渐学会主动帮助同学、分享物品,这一行为的变化正是道德认知提升的体现。这些实践活动让抽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真正实现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榜样为引领

    营造积极向上班风

    在小学的班集体建设中,榜样的力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推选优秀班干部,发挥其带头作用,是营造良好班风的有效途径。班长小航每天按时到校组织同学们早读,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帮助其他同学,下课站在教室的监督岗位上“执勤”,在他的带领下,班里形成谦虚学习、相互帮助的氛围。

    优秀班干部的引领,不仅能减轻班主任的管理压力,更让德育工作具由感染力。当学生身边有可学习的榜样时,道德规范不再是生硬的要求,而是变成自觉的追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促进班级整体品德水平的提升。

    “桃李满天下,雨露润春华。”德育工作是小学班主任一项复杂且长期的任务,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未来,德育是贯穿学生一生的教育。因此,作为小学班主任要认识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线任务,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各种德育方法,促进学生人格健全。

(责任编辑: 刘佼 二审:王雪晴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