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钟珍玲)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劳动课程从“活动化”向“体系化”转型,探索劳动教育“新会模式”,日前,新会区劳动课程设计与开发专题讲座及研讨会举行。全区劳动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各镇街中心小学劳动教育专干、新会区叶银彩名教师工作室成员等齐聚一堂,共话劳动课程创新,同探育人实践新路径。
活动首先展示了新会各校劳动教育成果。随后,新会华侨中学教师陈少丽带来《风力发电小制作》课例展示,学生们在动手组装风力发电机模型的过程中,直观感悟能量转化原理,将科学知识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新会一中教师聂绮玲带来《柑普茶制作》课例展示,学生们在学习柑普茶制作技艺的过程中,感受新会本土产业魅力,传承地方文化。
活动特邀江门一中优秀教师蒋嘉骏以视频形式分享《“对话德育”视域下劳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题讲座。他结合学生劳动研学后的反馈,提出“劳动是对话”的创新理念,详细拆解“需求诊断、情境创设、多维对话、实践迁移、反思重构”五步实施路径,并以“图书馆书籍整理”劳动项目为例,展示如何将简单劳动延伸为融合思政教育、社会调研的综合实践,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育人目标。新会葵城中学教师李翠云带来《数智赋能创新:劳动课程的特色课堂构建》的主题讲座,提出以新会本土特色资源为核心,构建“生活劳动、地域特色劳动、跨学科创新劳动”三阶递进课堂体系,建议可借助AI技术、VR虚拟空间等数字工具,联动陈皮产业园、非遗场馆等校外基地,打造“校园+社会+线上”三维劳动空间。新会区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叶银彩提出“1+5+N”区域模式,为新会劳动教育搭建系统化框架,可依托陈皮劳动链、非遗工坊、普职融通等特色项目,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打造区域劳动教育品牌,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劳动实践中收获成长。
此次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为新会区劳动教育工作者搭建了学习与研讨的平台,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课程“融合本土资源、借助数字赋能、注重意义探究”的发展方向。下一步,新会区将持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完善“劳动+”育人路径,为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