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田+咖啡

竹林+咖啡

古村+咖啡
近年来,一股“咖啡下乡”新风正在江门乡村悄然兴起。闲置侨校褪去旧裳,转身为文艺气息浓郁的文化空间;历经沧桑的百年碉楼,飘起咖啡香,化身为引人驻足的文旅打卡地;斑驳的老村屋经过精心打磨,蜕变为小巧雅致的咖啡驿站……田间地头、古村落里,创意咖啡馆不断涌现,成为乡村的“新地标”,为游客带来新体验。
一杯“村咖”,架起了城乡沟通的桥梁。游客们循着“咖香”而来,在品尝咖啡的同时,走进田间体验农耕、探访侨乡古迹。沉浸式的“咖旅”体验既延长了消费链条,又丰富了旅游业态的内涵,为村落带来新消费业态和青春活力的同时,也让返乡创业者在深耕乡土中实现价值,获得归属感。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稻田+咖啡
田野风光美 客自四方来
台山水步镇盛产大米,远处的地平线上,千亩稻田直铺天际,禾苗随微风漾起层层涟漪。陈伟奇的咖啡馆就坐落于此,因坐拥270度无遮挡的赏禾美景,便取名为“慕禾”。
慕禾咖啡馆的诞生,是一场自然与人文的双向奔赴。它位于禾与荷精品民宿内,而民宿的前身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侨校——光华学校。这所曾培育过无数人才的侨乡学府,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乡愁。2020年,陈伟奇租下旧址,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将其改造为民宿,让百年建筑重焕生机,延续了侨乡的历史文脉。
当陈伟奇第一次站在这片土地上,那一望无际的稻田,让他瞬间屏住了呼吸。“这里原本是学校的操场,四处都有围墙围住,后来我们就把围墙全部推倒,让咖啡馆与周边的稻田融为一体。”陈伟奇站在咖啡馆前跟记者比划道。
如今,慕禾咖啡馆周边的稻田依然由当地农户耕种,春种秋收,四季流转。金色的稻浪、青绿的秧苗、休耕时节的静谧,每个时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我想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不仅能品尝咖啡,更能欣赏到大自然本来的模样。”陈伟奇说。
2023年4月试营业期间,慕禾咖啡馆单日客流量就突破了500人次,取咖啡要等上一个小时。如今,这里成了粤港澳大湾区游客的热门目的地,来自佛山、东莞、深圳等地的游客专程驱车而来。“这片田野好像有让人放松的魔力。”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小姐感叹,“这么开阔的稻田,是别处复制不来的。”
有时,慕禾咖啡馆更像一个乡村客厅。附近的村民也会来这里歇脚游玩,带着孙女来玩的林阿姨成了这里的常客:“小孩子玩秋千、看小动物,我能喝点东西,看看稻田,很舒服。”
开业至今,慕禾咖啡馆的客流量已超10万人次,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它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咖啡馆距电影《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的拍摄地冈宁古埠步行只需约8分钟,“咖啡+文旅”带动当地客流增加,周边餐馆的生意也因此更加红火起来。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慕禾咖啡馆更像是一座连接城乡的桥梁,让都市人得以暂别喧嚣,在稻香中安放乡愁,也让乡村在保持本真的同时,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竹林+咖啡
民宿共入画 打造休闲地
开平是著名的侨乡,19世纪起,无数乡人远渡重洋谋生,又怀揣着对故土的眷恋回乡建楼。这里散落着上千座风格独特的碉楼,它们与稻田、溪流、村落融为一体,仿佛一幅流动的岭南水墨画。
在开平市赤坎镇福音村的乡间小道深处,一座拥有104年历史的华侨碉楼正悄然苏醒。今年10月,历经9个月的修缮改造,这座碉楼以民宿和咖啡馆的新姿态亮相。
踏入碉楼院落,小桥映流水,鱼戏碧波间,美景如画。花砖楼梯、复古窗棂与青砖瓦砾,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侨乡岁月的故事。更令人惊喜的是屋后那片竹林,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斑驳光影,成为游客镜头里的绝美画面。咖啡馆“风与竹”的名字也正源于此。
2015年,创始人关德安初次到访,便被碉楼与绵延竹林的共生之景深深打动。“这些碉楼是侨乡文化的重要符号,如今我们通过活化利用,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他将华侨“团结包容、爱国念乡、敢为人先”的精神注入碉楼活化,“我们不只是做咖啡,更是在将城市文化带入乡村。”
风与竹咖啡馆内陈列着30多种进口咖啡豆,还有部分由团队自行烘焙的创意咖啡豆。
咖啡师阿祖是江门本地人,曾在澳门打拼多年,如今选择回乡就业。在这片他钟爱的竹林与碉楼间,他将专业技能化为创意,推出了焦糖可可拿铁、橙香芝士拿铁等50多款好喝又上镜的特调咖啡。“现在很难在城市找到这么安静优美的地方。”他一边熟练操作设备一边说,“我喜欢这片竹林,喜欢老碉楼的文化气息,这里的生活节奏也格外舒适。”
像阿祖这样拥有专业技能的年轻人回归,正是关德安期待的乡村振兴图景。“乡村需要能工巧匠,需要这些有技术的人回来。”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这份“乡村咖啡美学”被更多人看见。这里与赤坎古镇、塘口自力村等景点形成黄金三角,距离均在5公里范围内,不少古镇游客会把这里当作歇脚点。有人为了那杯特调咖啡而来,有人为了那片竹林光影而驻足,更有人只是为了在百年碉楼里,感受时光流淌的痕迹。
傍晚时分,咖啡香气与竹林清风交织,百年碉楼焕发新生,一种融合历史韵味与现代惬意的生活方式,正于乡野间悄然生长。
古村+咖啡
返乡勤创业 增添烟火气
在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一栋由老村屋改造的凤凰树下咖啡馆静静伫立。馆内不见华丽的装饰,青砖砌成的墙面与吧台,质朴的纹理在灯光下透着独特的韵味。这个由本地人温婉文打造的咖啡馆,正成为串联古村过往与未来的桥梁。
霄南村始建于南宋时期,由鲜卑族源氏家族南迁定居形成,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近年来,霄南村深入挖掘鲜卑族南迁史迹、龙口牛肉制作技艺、非遗凉茶技艺等历史文化资源,生动呈现鲜卑文化,成为海内外游客的“打卡胜地”。
2023年,看着家乡霄南村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迎来发展新机遇,温婉文决定回乡创业,租下了村里几栋闲置老村屋,改造成咖啡馆、民宿和餐吧。“村里的房子空着太可惜,盘活它们,村子才有烟火气。”她的话语虽朴实,却透着对家乡的深情。
为还原最本真的乡村风貌,温婉文坚持“修旧如旧”,咖啡馆仅在院子里增设了玻璃房。天晴的时候,阳光洒落,整个空间通透明亮;院外的大凤凰树下,竹椅竹凳错落摆放,勾勒出岭南乡村独有的闲适图景。每年五六月份,凤凰花绚烂绽放,一片红火,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咖啡馆每日上午10点开门、下午6点打烊。除了经典手冲咖啡外,这里还有特色饮品,咖啡师将本地的凉茶非遗技艺融入咖啡中,碰撞出别样风味。青提冷萃等时令特调也备受好评。“我们不只是卖咖啡,更想让客人了解霄南的文化。”温婉文说。
如今的霄南村,配套日益完善,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前来吃牛肉、品咖啡、逛古村。“这里交通便利,距广州、佛山等城市仅一个多小时车程,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十分热闹。”温婉文说。
从鲜卑古村到如今的文旅打卡地,霄南村正悄然蜕变。而温婉文的凤凰树下咖啡馆,正如一扇窗口,让游客驻足停留,细细品味这座古老村落的新生故事。一杯咖啡的时光里,浓浓的乡情与鲜活的创新,在此静静交融。
记者手记
如何让乡村咖啡“长红”?
“村咖”的兴起与走红,是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缩影。越来越多游客走进乡村咖啡馆,不仅是为了一杯饮品,更是为了体验一种别样的乡村生活氛围。人们向往田园风光、乡土文化与农家美食,渴望在自然中获得放松。在这里,人们真正品尝的,是满目葱茏的风景,是心灵深处的放松。可以说,“村咖”的火爆,折射出乡村旅游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
如今,乡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离不开其多元价值的重新被发现。乡村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空间,更承载着生态涵养、休闲观光与文化体验等多重功能,使乡村成为“望山看水忆乡愁”的疗愈之地,也逐步成为干事创业的新热土。
但“村咖”火爆之后,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场景同质化的问题愈发严重,千篇一律的旧建筑改造、网红装饰,简单复制粘贴的模式难以留住游客,稀释了乡村独有的体验感。同时,人才短缺成为“村咖”长远发展的关键瓶颈。乡村人才流动性大,本地经营者往往难以契合城市消费者的需求,而来自城市的投资者、管理者,带着城里的标准和审美,更能打造出受欢迎的“村咖”产品。
想要让“村咖”从“网红”变“长红”,还需在差异化、多元化上深耕。江门乡村面积广、差异大,每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产业现状。发展“村咖”应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特色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还需拓展“村咖+”模式,将咖啡与景区、民宿、露营、陶艺等文旅形态深度融合,让咖啡馆兼具多重功能。唯有持续在文化内涵、服务品质、功能定位上升级,才能让“村咖”真正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