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 看新闻视频

雅瑶镇大岗小学学生展示制作好的鱼灯作品。

雅瑶镇大岗小学邀请鱼灯制作工匠走进校园,为学生传授鱼灯制作技艺。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制作特色鱼灯……”近日,在雅瑶镇大岗小学的鱼灯课上,学生们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鱼灯,有的负责调色,有的专注铺色,有的细致勾勒纹样。短短一节课后,一盏盏五彩斑斓的鱼灯便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这是该校开展鱼灯特色课程的生动场景。近年来,该校秉持“让每一个生命都美丽绽放”的办学理念,因地制宜,结合雅瑶镇陈山香火龙特色,精心打造鱼灯特色课程,通过课程构建、学科融合、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们制作陈山香火龙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道具——鱼灯,将美育融入教学日常,助力学生“向美而行”。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佩筠
挖掘美育资源
引导学生探索鱼灯文化
据悉,陈山香火龙是雅瑶镇陈山村的传统民间习俗,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手工制作的鱼灯是陈山香火龙的重要道具。在舞香火龙活动中,孩子们挥动手中的鱼灯巡游,为火龙开路,寓意“鱼跃龙门,步步高”。
“鱼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资源。作为一所乡村学校,学生接触美育的渠道相对有限,审美体验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途径较为单一。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鱼灯文化,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学校深入挖掘陈山香火龙这一独特美育资源,精心打造鱼灯特色课程,通过‘以美润心、以美启智、以美育人’,构建具有乡土情怀与时代气息的美育新样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鱼灯文化,了解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与文化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雅瑶镇大岗小学教导处主任陈碧仪表示。
2024年,该校成立“大岗渔堂”鱼灯制作社团,利用每周三、周五的“430”课后素质托管时间开课。每年秋季学期开学,该校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社团成员,吸纳对鱼灯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加入。目前,“大岗渔堂”鱼灯制作社团共有成员35人。
为了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深入了解鱼灯文化,该校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开展鱼灯特色课程。“一、二年级学生以‘感知美’为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鱼灯,学会欣赏鱼灯的造型与色彩。三、四年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运用对称、力学等形式美法则,动手制作具有美感的鱼灯作品,从而‘创造美’。五、六年级学生在理解鱼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艺术表达与跨界传播,实现‘传播美’。”陈碧仪介绍。
“我与鱼灯的初次‘相遇’,是在一场陈山香火龙活动上,当时我被它新奇的外表深深吸引。四年级时,我加入学校的‘大岗渔堂’鱼灯制作社团。一开始,学习扎制骨架并不容易,我的手指常被竹篾划伤。我一步步克服困难,从捆扎竹篾、粘贴棉纸,再到绘制纹样,直到完整的鱼灯在我手中亮起,所有的辛苦都化为满满的成就感,我的心里特别骄傲!制作鱼灯让我学会了专注与细心,也磨炼了我的耐心。”该校学生吕晋安说。
推动学科融合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构建跨学科融合课堂,是雅瑶镇大岗小学鱼灯特色课程的一大创新亮点。“学校专门组建‘美育教研共同体’,邀请美术、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教师与鱼灯制作工匠结成‘双师’团队,以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入鱼灯特色课程,让学生在鱼灯特色课程学习中接受美育浸润。”陈碧仪说。
例如,结合数学知识,学生利用坐标知识设计鱼灯巡游路线;结合科学知识,教师通过AI技术制作“会说话的鱼灯”,生动讲述鱼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结合编程知识,学生利用编程软件,设计融入现代元素的时尚图案鱼灯;结合音乐知识,学生们手持造型精美的鱼灯,通过整齐队列模拟鱼群游弋的姿态,创编富有韵律的“鱼灯舞”;结合语文和英语知识,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双语解说视频,多角度展现鱼灯文化的独特魅力。
“爷爷,我想在学校建立小鱼灯护卫队,您愿意做我的秘密顾问吗?”“如果我想把鱼灯做成书包挂件,您觉得保留哪个部分最能体现它的特色?”学生们化身“小记者”,与鱼灯制作工匠展开对话,在互动中感悟工匠精神,培育乡土情怀与文化自信。该校还邀请鱼灯制作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向学生们传授鱼灯制作技艺,将工匠精神与非遗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结合实际创新评价机制,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包括学生鱼灯作品造型设计、颜色搭配与装饰纹样细节,以及课堂专注度、动手积极性、合作沟通能力与作品讲解表达能力等多方面指标的美育评价体系,全面跟踪学生从‘审美感知’到‘艺术表现’再到‘文化理解’的全过程,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陈碧仪说。
“我们制作的鱼灯以红色为主色调,营造温暖、喜庆的氛围。鱼鳍处绘有流动的波浪纹,寓意‘乘风破浪’,鱼尾处点缀荷花花苞纹,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鱼灯创作,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搭配色彩,更深刻体会到传统纹样蕴藏的智慧与情感。”该校学生宋可潼说。
开展丰富活动
在实践中学会创新
走进雅瑶镇大岗小学的鱼灯室,一盏盏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灯映入眼帘,教室的四周与天花板挂满了师生们制作的鱼灯作品。凑近细赏,每一盏鱼灯都藏着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有的通体绯红,恰似跳动的火焰;有的身披彩纹,宛若游弋的锦鲤;有的以矿泉水瓶等环保材料制成,造型灵动,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该校学生对鱼灯文化的热爱。
据了解,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鱼灯文化,该校积极搭建多元化展示平台,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鱼灯特色实践活动。今年5月,该校代表鹤山市参加2025年江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师生共同创作的鱼灯作品成为全场焦点。从长达1米的“锦鲤王”到掌心可托的“玲珑鱼”,这些鱼灯作品融合靛蓝鳞片、朱红祥云与金银勾线等传统色谱,在色彩碰撞中展现师生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左手压蔑,右手穿挑,交叉竹条如写‘人’字,先竖后斜,结构才能稳固……”在互动体验区,学生们化身“小匠人”,手把手带领观众编制竹篾小鱼,自信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有学生担任“小小解说员”,为观众讲解鱼灯从选竹到亮灯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
此外,每年寒暑假,该校都会布置一项特别的德育作业——制作一盏特色鱼灯,并组织评优以及展示活动。每逢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该校会举办手工鱼灯制作比赛,通过以赛促学的形式,帮助学生们检验学习成果,展示他们的创意和才华。该校还充分利用家校社资源,组织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陈山火龙馆、村史馆,通过沉浸式参观与体验,引导他们深入了解陈山香火龙与鱼灯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激发学生对鱼灯文化的学习兴趣,该校设立了“创意小匠人”“小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以此激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造力和综合素养。同时,该校将学生参与鱼灯实践活动的相关情况纳入文明班考核,对表现优异的班级授予“尚美鱼灯班级”称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接下来,该校将持续优化鱼灯特色课程,将其打造成为学校一张闪亮的名片;进一步推进学科知识与鱼灯特色课程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科创实践”双素养育人目标;积极开展鱼灯特色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搭建更多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焕发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