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内江门航通2艘船舶成功下水,1艘船舶开工建造
“江门制造”驶向深蓝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24 07:32   

江门航通建造的65米三用工作船“RAWABI

江门航通建造的65米三用工作船“RAWABI 68”轮下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通讯员 黄梓涛

    初冬的江门,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门航通”)造船基地里,3艘不同用途的船舶在4天内相继迎来重要节点。11月17日,65米三用工作船“RAWABI 68”轮成功下水;11月20日,7700DWT油化船4#顺利下水,5000立方米LPG运输船1#也在同一天开工建造。

    这一系列密集突破,展现了这家位于江门新会区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强劲实力。从清洁能源运输到海洋工程作业,江门航通正以多元化产品线和创新技术,在国际海工装备领域树立“江门制造”的崭新名片。

    2艘船舶成功下水 1艘船舶开工建造

    11月20日,船长103.88米的7700DWT油化船在众人的注视下顺利下水。这艘电力驱动油化船配备两套全回转舵桨推进器和一套艏侧推装置,主要用于运输燃油、生物燃料和甲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发电机组配备SCR系统,排放满足TIERⅢ标准,实现了环保与高效的完美结合。

    同日,在厂区的另一侧,5000立方米LPG运输船1#船开工建造。这艘续航力达1万海里的运输船配置双液货储存罐,总容量约5000立方米,是一艘适合远洋航行的全压式液化石油气运输船。

    此前3天,65米三用工作船“RAWABI 68”轮下水。该船具备二级动力定位功能,达到美国船级社智能船舶一级标准,未来将承担海洋工程锚作、拖带、货物供应及消防等作业任务。

    技术创新驱动发展

    在江门航通生产基地,技术创新无处不在。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旗下中交四航局的子公司,江门航通不仅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在海上装备制造领域拥有多项突破性技术。

    今年3月,江门航通自主研发的“船舶四总段水上合拢装置和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技术通过“分段建造+水上合拢”方式,实现横截面超600平方米的船体对接对线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的精度,已在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的建造中成功应用。

    这种技术追求在“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的建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艘由江门航通建造的科考船,今年10月成功执行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火种采集任务。

    该船原为水下支持维护船,经过改造升级,已转型为一艘具备伴随大洋钻探船全球航行作业能力的多功能保障船。可承担海底电缆敷设、深水打捞、饱和潜水、风电工程勘察等复杂海工作业任务,成为我国科考船系列的重要补充力量。

    此外,江门航通的产品正朝着多元化、高端化方向稳步发展。

    在油气运输领域,从油化船到LPG运输船,该公司展现出强劲实力,所生产的船舶不仅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更在绿色环保方面表现优异,如LPG运输船便采用低速主机与变频轴带发电机等技术,可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在海洋工程辅助船领域,“RAWABI”系列工作船已成为国际市场抢手货,这些船舶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彰显了“江门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航通正将海工装备制造技术应用于海洋牧场领域。今年5月,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成功下水。这艘海上“养殖航母”拥有近8万立方米的养殖空间,年产能可达5000吨,能够自主躲避台风,实现“海上游牧”。

    该公司还承接了阳江82米半潜式养殖平台和惠州82米半潜式养殖平台等项目,进一步扩大在海洋牧场装备领域的市场份额。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崛起

    江门航通的快速发展,是江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崛起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海工业,加快谋划建设新会银洲湖片区、台山广海湾片区两大万亩级海工装备产业园。数据显示,2024年江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达59.7%,连续两年居15条重点产业链之首。

    以江门航通为代表的本地骨干企业,凭借强大研发与制造能力,为广东深远海养殖的现代化转型贡献了“江门智慧”。

    浪花飞溅处,一艘又一艘新船缓缓入水,带着“江门制造”的印记,驶向广阔海洋。这深蓝交响中的江门强音,正随着海浪传向远方。

(责任编辑: 李芳菲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徐铃静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