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清嗓子、揉眼睛、揉鼻子,起初家长以为是慢性咽炎、腺样体肥大,虽然做了相关手术治疗,但症状依然存在。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何碧云表示,这可能是小儿抽动症在作祟,一些看似呼吸道或五官的不适,可能只是抽动症的诱因,而非根本病因。
半年前,10岁的小美出现咽痛、频繁清嗓子的症状。服药后,小美咽痛没有了,但是老是“咳咳吭吭”的清嗓子情况却没有改善,还新增了睡觉打呼噜、频繁耸鼻子、鼻塞、鼻痒等症状,持续3个月都没有好转。于是,小美的家长带着她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认为是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导致,并建议孩子进行手术治疗。起初他们不愿让孩子手术,四处寻医问药,但3个月后孩子的症状依然没有改善,无奈之下决定手术治疗。术后,孩子打呼噜、鼻塞的问题得以解决,但清嗓子、耸鼻子的动作却还有,并且新增了频繁揉眼睛、耸肩的表现。种种表现让家长感到十分焦虑,于是带着孩子来到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就诊。
何碧云安排孩子做了全面检查,还补充询问其日常饮食与生活习惯,考虑患儿为小儿抽动症。之前的咽炎、腺样体肥大,其实是诱发抽动症的急性炎症诱因,核心问题是神经发育层面的抽动障碍,后续还需进行与该病相关的专科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针对性饮食调理,3个月后复诊时,小美那些奇怪的行为,相较之前少了很多。
什么是小儿抽动症?何碧云介绍,小儿抽动症是一种常见于4—12岁儿童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如揉眼睛、揉鼻子、眨眼、歪嘴、耸肩、清嗓子、干咳等,并非孩子故意为之,且无法自主控制。”何碧云提醒。发声抽动如清嗓子、吸鼻子、发出“嗯嗯”“啊啊”等无意义声音,严重时可能出现秽语。其中的“秽语”指的是孩子无意识、难以控制地说出粗俗、不礼貌、带冒犯性的词语或短语(如脏话、不雅词汇),并非正常交流中的表达,且孩子通常明知不当却无法自主停止,常与肢体抽动(如挤眉、摇头)同时出现。
何碧云提醒,由于抽动症的清嗓子、揉眼睛、耸鼻子等症状,与呼吸道疾病、五官炎症十分相似,很容易让家长和医生先聚焦于器质性病变,进而忽略抽动症的可能性。
“多数孩子的症状在青春期(12—16岁)会逐渐减轻或消退,少数可能持续至成年,可通过科学干预来控制。”何碧云建议,经专科医生确诊了小儿抽动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缓解症状,饮食需规避相关食物:奶制品如牛奶、酸奶、奶酪等;小麦、大麦、燕麦等含麸质的主食;辛辣、油炸、烧烤类食物,巧克力,奶茶,咖啡,荔枝、芒果等热性水果。
除了饮食调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进一步减少抽动症状发作,需注意控制电子产品使用,保持规律作息时间,避免孩子熬夜、过度劳累,还要减少不良环境刺激。“值得注意的是,饮食调整、规律作息、心理疏导都是辅助治疗的重要部分,与药物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何碧云提醒。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刘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