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曾经被贴上“老年病”标签的糖尿病,如今正悄然向青壮年群体蔓延。奶茶、烧烤、外卖夜宵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日常,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大量肥胖人群,而这正是糖尿病年轻化的核心诱因。江门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朱翠颜提醒,糖尿病的危害不仅在于高血糖本身,更在于其引发的急性、慢性并发症,年轻人需摒弃认知误区,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远离这一“甜蜜负担”。
青壮年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
27岁的小林喜欢吃烧烤、喝奶茶,体重日益增加。没想到一天凌晨,他突然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医,急诊测血糖高达39mmol/L,远超正常范围(空腹3.9—6.1mmol/L),被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血糖这么高再不救治,可能危及生命。”经过补液、降糖等紧急处理,小林的血糖逐步稳定,精神状态逐渐好转。
小林的情况并非个例,“以前觉得糖尿病是老人家的专利,现在门诊里20—45岁的患者占比越来越高。”朱翠颜表示,全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攀升,青壮年患者逐渐增多的背后,有三大关键原因:一是肥胖。年轻糖尿病患者几乎都以肥胖为主,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早期身体还能代偿分泌胰岛素,但超出限度后,血糖就会失控升高;二是生活习惯的改变。“现在年轻人要么久坐不动,要么爱吃高热量食物、喝奶茶、吃夜宵。”朱翠颜表示,这些习惯导致热量摄入过多、消耗过少,不仅催生肥胖,还直接加重身体负担,加速糖尿病的发生;三是筛查率的提高让更多潜在患者被发现。“以前只有老年病科或内分泌科会重点查血糖,现在外科、骨科等科室住院患者都会常规筛查糖尿病,体检也普遍包含血糖项目,很多无症状患者因此被确诊。”朱翠颜说。
没症状不等于没问题
朱翠颜表示,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年轻糖尿病患者中,很多人没有典型症状,等到出现急性并发症才就医,往往已经很危险了。
“我只是血糖高,又不是糖尿病,糖尿病都是烂手烂脚的。”45岁的余先生4年前就检查出血糖高,并确诊2型糖尿病,但他并未规范服药,依旧熬夜、吃夜宵。近一年来,其视物模糊、手指麻木的症状逐渐出现,偶尔还伴随胸闷、饮后胸痛,直到在近日的检查中发现自身随机血糖高达21.8mmol/L,才再次就医。检查结果显示,他已并发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病变,原本可控制的病情因拖延变得复杂。
和余先生一样,青壮年患者普遍存在认知误区。“没感觉就觉得不是大病”成为许多人拖延检查、未规范治疗的重要原因。
许多患者都认为,只有出现烂脚、失明等并发症才是“真糖尿病”,单纯血糖高只是“小问题”。朱翠颜纠正,在患者多尿、多饮、多食以及体重下降的基础上,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超过7.0mmol/L,75g糖耐量试验中两小时血糖水平超过11.1mmol/L,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超过11.1mmol/L,结合症状即可确诊。除了“三多一少”,出现相关症状也应及时查血糖:视物模糊、眼睛发蒙;肢端麻木、刺痛;伤口久不愈合、反复皮肤感染;泡沫尿、夜尿增多;不明原因疲劳、体重下降等。
朱翠颜表示,无症状不代表病情不进展,等到出现视物模糊、肢端麻木、泡沫尿等症状时,往往已出现微血管并发症,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种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便危及生命;二是因为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神经功能紊乱、情绪异常、骨质疏松、糖尿病足、感染、皮肤异常等,这些病变还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
管住嘴迈开腿
“预防糖尿病,核心是做好生活方式干预,管住嘴、迈开腿。”朱翠颜提醒,远离“甜蜜陷阱”可以从饮食控制、规律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等方面着手。
一是饮食调整,减少奶茶、含糖饮料、油炸食品、夜宵的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控制总热量,每餐七八分饱即可。
二是规律运动,每周可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避免长期久坐,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10分钟。此外要管理体重,肥胖者需逐步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
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严格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减重,有机会逆转高血糖,避免发展为糖尿病;确诊患者则需长期规范治疗,每年做一次并发症筛查,血糖不稳定者每半年筛查一次;患者应规范治疗,不可擅自停药、减药,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戒烟限酒,避免加重血管损伤。
(文/图 记者/何雯意 通讯员/陈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