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万达广场是江门迄今为止建成的最高建筑。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江门大厦的高度代表着江门这座城市的高度。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摩天大楼遍地开花,不少超高层建筑打造“城市地标”“城市名片”,刷新“城市天际线”。
江门的城市“天际线”是如何演变的?“限高令”对江门高层乃至超高层建筑有何影响?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李银换 实习生 邓彤
A 从8层到46层 江门“天际线”不断“长高”
梳理江门“天际线”的演变轨迹,就不得不提江门大厦。
1977年10月,位于蓬江区建设路1号的江门大厦建成,共8层,楼高将近30米。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江门大厦的高度代表着江门这座城市的高度。70多岁的黄婆婆回忆道,20世纪70年代,大家住的都是平房,8层的江门大厦可以说是当时江门的地标。现在看来,高楼大厦遍地开花了,江门大厦就显得不高了。
正如黄婆婆所言,时隔44年,站在江门大厦,不论从哪个方向眺望江门,都会发现江门的建筑高度已被一次次刷新。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江门的建筑高度也在不断攀升,“天际线”在不断“长高”。
20世纪80年代15层的侨都大酒店,20世纪90年代25层的银晶大酒店,都是当时城市“天际线”。
此后,陆续出现了一些超百米的超高层建筑,如101米的建银大厦、108米的中信银行大厦、110米的中远大厦、123米的广播电视中心、138米的东华大厦、第一座摩天大楼(在建筑行业中,超过152米的建筑被称为摩天大楼)——158米的电信大厦,以及迄今为止建成的最高建筑——高约200米的江门万达广场。
除了这些商用高层建筑外,在住宅方面,2004年前后,以7层以下的步梯楼为主,如幸福新村等;2009年前后,涌现出了一批18层高的电梯楼,包括骏景湾豪庭等;2012年至今,由于外来房企进驻、地价提升等因素,30多层的住宅逐渐增多,并成为主流。如今,住宅“天际线”被滨江新区的保利中心刷新,2幢47层、143.4米高以及1幢46层、140.4米高的超高层住宅已封顶;而蒲葵之梦·天心(46—47层)的140—150米高的住宅也正在建设中。
广州锐升地产总经理莫志华认为,近年来,在土地资源越发珍贵、建筑密度不大,但城市人口增多的情况下,为提高城市土地使用率,在符合规划要求,以及房屋建筑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城市建筑不断地往高层方向发展。
B 影响有限 江门大部分住宅建筑在80米以下
那么,“限高令”的出台,将对江门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有何影响?
先来看看“限高令”的细则,《通知》要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口以下城市严格限制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各地相关部门审批80米以上住宅建筑、100米以上公共建筑建设项目时,应征求同级消防救援机构意见,以确保与当地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
“相较于一二线城市超高层建筑林立的现状,江门超高层建筑的比例相对不高,整体仍是以100米以下的高层建筑为主。”美智地产市场研究中心总监张镇兰认为,“限高令”针对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严格限制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规定,对江门整体影响相对有限。
张镇兰提到,住宅建筑高度方面,过往普遍限高是100米,现今凡超过80米的,均应征求同级消防救援机构意见,则对住宅高度的提高增加了一定的申请门槛,房企需重新审视建筑高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之间新的平衡关系。
在“限高令”下,高达220米的保利中心写字楼、共70层约300米高的粤泰·珠西金融中心的建设是否会受到影响?记者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项目在文件出台之前审批的,将不受影响。对于建筑高度,目前地方没有具体规定,按照国家规定来执行。
记者梳理近年我市挂出的地块发现,2017年至2018年,我市多幅用地允许限高150米,相对于此前普遍限高100米而言,“拔高”50米,如果按照住宅普遍为3米的层高计算,这些地块可以建成40层以上的超高楼。但这些地块公示的规划方案显示,建筑高度依然在100米以下。以用地规划限高150米的骏景湾领峰住宅小区为例,该项目拟建8幢29—32层高住宅和局部临街商业,低于用地规划限高的高度。而自2020年以来,多幅商住用地以限高80米为主,高度有所降低。
在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超高层住宅在江门并不普及的原因,除了“限高”外,还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对于开发商而言,超高层住宅的结构、消防、人防、防震等等级要求提高导致成本增加;对于购房者来说,他们对超高层住宅的接受程度不算太高。“这么高,怎么住人呢?都不敢往楼下看。”市民李女士在参观46层高的住宅后说。
张镇兰认为,安全消防问题也是“限高”的原因之一。超高层建筑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逃生难,比如地震、火灾发生时,住户逃生存在一定的难点。记者从江门市消防局了解到,目前我市云梯最高可达78米,以每层楼高3米来计算,约为26层高。
C 由量到质 地标建筑不应只追求“高”
曾经,城市地标建筑往往追求绝对的高度。如今,在“限高令”下,业内人士认为,应该让城市地标建筑回归正确的、良性的轨道。一座城市的“高度”,更应该取决于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文明的高度。
张镇兰表示,一直以来,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土地稀缺与城市人口增多的矛盾问题,导致城市急需提高土地的使用率,而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由于高层建筑的建设难度和建造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本身也代表着建筑实力和技术的先进,甚者更是城市发展的形象地标。
“然而,‘限高令’侧面反映的是区域土地价值发展由过往粗放型的追求数量增长,向精细型的追求质量发展的转变,是居住需求由量到质的转向。”张镇兰表示,政府不再一味追求土地空间层面的价值最大化和数量最大化,而是考虑土地空间价值、居住安全性和舒适度的综合价值最优化。
广东省房协专家委常务副主任委员、土地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赵卓文表示,未来,地标不一定是超高层。以建筑高度或建筑规模定义地标,将成为过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通过超高层地标来带动区域土地升值的套路要改变了。“脱离‘高大上’,切实做好城市配套和公共服务体系,才是土地经营的正路。”赵卓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