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梭历史与现实的诗意探索之旅
来苍城、游学宫、学种植、品美食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4-05-27 17:24
“田间党校”的创建,源于将党性教育与农作实践结合的教育理念。
开平学宫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如今依旧保留着古代学府的庄严与神圣。
2008年,潭碧冬瓜获批成为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清顺治六年(1649年)起,历经三百余年风雨,在1950年迁县署前,苍城镇一直是开平的心脏地带,见证了开平从清朝到民国时期的政治风云、经济变迁与文化繁荣。

    如今,在苍城这片沉淀着悠久历史记忆的土地上,开平学宫与“田间党校”、潭碧冬瓜核心种植区一起,构筑出一条充满现代气息与古典韵味的文旅研学路线。这条精心策划的研学路线,融合了党建引领、文化底蕴与非遗风味,将带领游客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开启充满诗意的探索之旅。

    文/刘嘉猷 图/苍城镇提供

    开平学宫 古韵今风的历史文化见证

    历史长河缓缓流淌,开平学宫静静诉说过往的辉煌。

    这个坐落在苍城镇东门街的古建筑群,不仅是一片静默的砖瓦,更是一段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开平学宫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历经370多年风雨,依旧保留着古代学府的庄严与神圣。

    开平学宫布局精心考究,文明门高耸在前,大成殿屹立中心,东侧的义学和试院、西侧的儒学堂,三排建筑并立,完美展现了庙学合一的古典建筑风格。精美的壁画、浮雕和木雕装饰,无不展现匠心独运的艺术造诣,让人赞叹古人的才智。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开平学宫培养出了进士5人、举人140人、秀才340人,输送了无数才俊。这里的每一块石板、每一扇窗户,都承载着历史的沉淀,见证了无数学子对诗书的渴望和热爱。

    1982年,开平学宫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经过实施投资1000万元的修复工程,开平学宫的古朴光华得以重现,这里的一砖一瓦彰显着历史的厚重。

    “田间党校” 体验种植辛劳的乡野课堂

    农田里,一群党员干部弯腰插秧,汗水与泥土交织,这里不是传统的课堂,而是位于苍城镇潭碧北立村的“田间党校”。课堂设在广阔的田野之中,天地自成教室,日光为灯,学员们以农作实践诠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深刻内涵。

    “田间党校”的创建,源于将党性教育与农作实践结合的教育理念。在这里,党员干部们不仅学习理论,更通过亲手耕作,深刻体验“接地气”。从播种到收获,每一步都深植党的理念,每一滴汗水都浇灌服务人民的决心。

    “田间党校”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插秧、采摘、喷药施肥等农作物种植和收获过程。在这里,广阔的田野是开放的教室,季节的更替是自然的课表,每一次深呼吸都能嗅到泥土的清新,每一次俯身劳作都能体会生命的律动。学员们在田野间弯腰、在绿叶中摘取,体验农民种植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这种“沉浸式”教学方式,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直观、更具体,更能触动人心。

    “田间党校”成为苍城镇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在这里,每一个耕作的身影都将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坚实脚步,每一次学习都将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潭碧冬瓜核心种植区 探寻非遗文化的独特风味

    研学路线的最后一站,是苍城镇的潭碧冬瓜核心种植区。潭碧冬瓜有着200年种植历史,其外形与众不同,圆润矮小,呈三大瓣,表皮覆盖着一层白霜,不仅美观,还自带“保鲜膜”。

    2008年,潭碧冬瓜获批成为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苍城镇一张亮丽名片。2023年,它被列入“苍城优品”首批产品十大名录,产品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选择这条文旅研学路线,是对苍城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更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对话。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教育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一步都是新发现,每一次体验都让人难忘。来苍城镇,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静谧与美好。

(责任编辑:李万兵 )

蓬江区文化馆:让文化艺术触 ...

    一直以来,市区的江华路和水南路一带是人们觅食购物的好去处,而蓬江区文化馆就藏身在这片喧闹的老区中,让市民热闹之余,也有一个安静的场所休闲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