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千年韵 科技文化铸“陈”心
陈皮产业多维赋能:志书护脉、数字溯源、非遗点“睛”、科技强“芯”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3-13 14:40

《新会陈皮志》致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服务果农,服务群众。
新会着力推动实现新会陈皮从田头采收到市场全闭环溯源管理。
陈皮不仅是新会的特产,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陈皮产业是新会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已成为全国富民兴村产业标杆。

    文/图 任晓盈 钟珍玲 简家琳 新会宣

    “一颗柑”“一块皮”,撬动百亿产业发展。陈皮产业是新会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已成为全国富民兴村产业标杆。营造优质消费环境,事关消费者权益保障,事关新会陈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3·15”来临之际,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新会陈皮产业,看各方如何守护行业健康发展。

    源头保护

    造强大种质“芯片” 助力新会柑苗木繁育

    三月的葵乡,空气中弥漫着独属于岭南的湿润气息,万物悄然萌动着生机。新会(柑)陈皮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内,各网式防虫大棚内种植的柑树粒粒花苞缀满枝头,培育的苗圃整齐排列着,枝头不时摇曳着,“诉说”着勃勃生机。

    “新会种(zhǒnɡ)、新会种(zhònɡ)、新会陈”是新会陈皮最鲜明的道地特征。在新会(柑)陈皮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苗木繁育中心,提纯复壮茶枝柑道地品种的工作如火如荼。据介绍,该中心建设规模超21.33公顷(320亩),其中网式防虫大棚面积超21000平方米,在全省首次建立了完善的新会柑种质资源保存圃、脱毒原种保存圃、一级采穂圃、二级采穂圃和无病苗快繁圃,已收集与保存大种油身、细种油身、大蒂、高笃和短枝密叶5个品系99份以及野生种源8份。目前,该中心正致力于研究新会柑无病苗木生产标准和生产流程,运用药物脱毒、热处理脱毒及“茎尖嫁接脱毒和热处理+茎尖嫁接脱毒”等技术培育无病毒苗木。

    走进新会柑(陈皮)种质资源圃,此处大棚收集了来自新会区不同地区,包括圭峰山、东甲村、天马村、大洞村等重要产地及不同树龄的新会柑(陈皮)优良单株种质资源,“我们将这些优良单株归集到新会柑(陈皮)种质资源圃种植保存,并定期进行园艺性状、抗性等植物学性状及经济性状观察及评价,持续开展对新会柑(陈皮)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新会(柑)陈皮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副主任胡杨说。

    而在新会柑无病苗木繁育区,一株株矮小的苗圃在大棚里茁壮生长,工作人员不时向苗圃浇水,保持土壤湿度。“繁育新会柑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收集种质资源,随时观察气候变化、土壤情况,耐心、悉心照顾,才能培育出良种苗木。”胡杨告诉记者,过去,由于标准不一、种管技术不强等原因,一些柑园面临柑果产量和品质提升受限问题。新会区以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积极创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新会柑绿色增效种植、新会柑减肥增效种植、新会柑高效水肥一体化和柑橘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等技术,全面赋能新会柑种植,推动新会陈皮新质生产力发展,造强大种质“芯片”。

    新会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汤国锴表示:“在种苗方面,我们建成新会(柑)陈皮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苗木繁育中心,研究新会柑无病苗木生产标准和生产流程,培育无病毒苗木。在种植方面,我们要求种植农户严格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种植柑橘过程中用肥用药的经营和使用等行为。”

    行业合力

    利用“数字化溯源+标准化闭环”擦亮金字招牌

    3月10日上午,由新会陈皮村发起的“良币驱劣,溯源见真章”315道地陈皮守护季启动仪式在陈皮村庄园农业体验馆举行。

    活动现场,在新会区农业农村局、新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见证下,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会陈皮村”)、新会陈皮行业协会及联盟单位代表共同签订《道地陈皮品质守护倡议书》,承诺“产地年份溯源、工艺透明、品质保障”,旨在凝聚行业共识,以数字化溯源与标准化建设擦亮新会陈皮的“道地性”金字招牌,为消费者构建透明、可信的高质量消费环境。

    新会陈皮村作为新会陈皮产业龙头企业之一,其业务涵盖种植、加工、研发、销售、文旅等多个板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新会陈皮村董事长吴国荣表示:“陈皮村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建立全产业链标准的使命——让每一片陈皮可溯源、可验真、可传承。此次315守护行动的核心正是通过‘数字化溯源+标准化闭环’,将种植、加工、仓储等六大板块深度串联,用数字化为传统产业注入诚信基因。三瓣陈皮象征过去、现在与未来,唯有守住道地根基,才能让千年非遗真正走向世界。”

    据介绍,新会陈皮村致力于为新会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联动种植端严控品种、土壤、采收三关,通过标准化种植协议及鲜果采购协议,建立可追溯的原料体系。同时,积极配合政府开通商户溯源系统,上线“产业信箱”链接消费者、商家与监管部门,形成“监管+自治”双驱动模式,规范产业链条。接下来,新会陈皮村将以数字化赋能产业生态,深化溯源体系升级,推动二期产业中心构建“科研·仓储·交易·共享”多维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

    新会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严格执行“四个最严”要求,强化抽检与打假维权力度,对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等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度。同时,支持企业依托“地理标志”“有机认证”等打造优质品牌,为诚信经营者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新会陈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新会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企业与农户携手,将溯源体系向种植端延伸,严格记录柑园选址、品种选育、有机施肥等关键数据,实现从田头采收到市场全闭环溯源管理。该局将提供技术指导,确保新会柑质量安全,做好溯源管理台账,助力产销对接,提供政策服务支持。

    当前市场乱象正侵蚀新会陈皮产业发展的根基,破局之道在于建立全链条自律体系。新会陈皮行业协会呼吁行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守护千年传承。种植端要严守道地性与质量安全关,杜绝劣种劣苗和违规扩种;生产仓储端要执行标准化工艺,推广“年份+仓储编码”管理,优化陈化环境数据;流通端则要接入“溯源联盟链”,实现“一品一码”透明化,让消费者可扫码验真。

    部门监管

    新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为进一步规范新会陈皮市场经营行为,促进新会陈皮行业平稳健康发展,连日来,新会区市场监管局联合新会公安分局、区农业农村局和属地市场监管所,开展新会陈皮专项整治联合执法检查行动。行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18人,检查陈皮及其衍生品经营单位21家,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5份,立案查处未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违法案件4宗。

    本次行动以乐丰陈皮市场的陈皮经营单位为重点整治对象,执法人员分4个小组开展联合检查,重点检查经营单位是否落实索票索证、进货查验制度,产品标签标识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冒用“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违法标示、使用注册商标,夸大、虚假宣传新会陈皮及衍生品,标注虚假的食用农产品产地等违法行为。执法人员还向经营单位派发资料,宣传食品安全、地理标志等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其严格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自觉诚信守法经营。

    据悉,接下来,新会区市场监管局还将持续强化线上线下执法监管。线下,通过专项整治、日常监管等形式,督促新会陈皮经营单位严格落实进货查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查等制度,加大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线上,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网络销售新会陈皮及其衍生品开展专项监测,依法核查处置违法线索。同时,建立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定期联合区农业农村局、新会公安分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陈皮行业市场秩序。

    文化赋能

    三大传统技艺汇聚陈皮古道 以独特文旅IP引客入新

    “希望通过文化赋能,进一步展示白沙茅龙笔书法,也让新会陈皮的价值让更多人了解。”3月9日,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瑞亨,在陈皮古道挂牌成立工作室。至此,陈皮古道已汇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新会葵艺以及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文化赋能产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张瑞亨介绍,白沙茅龙笔采用新会圭峰山茅草精制,笔锋变化丰富,刚柔并重。书写时能自然留出空隙,形成独特的“飞白”效果。近年来,张瑞亨利用这一独特工具,创作了一系列与新会陈皮相关的作品。“通过这个工作室平台,与陈皮商家加强互动,达到共赢。”他更希望,进一步展现白沙茅龙笔的艺术魅力,赋能新会陈皮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互促。

    陈皮古道位于丽宫新会陈皮产业园内,毗邻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是集陈皮交易、科普教育、特色餐饮养生、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也是新会陈皮品牌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和代表性地标。陈皮古道自2019年开放以来,设施不断完善升级,游客量不断攀升,近年来平均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年,其中接待研学活动学生超过200批,约3万人次,是新会陈皮文化对外交流和人气集聚的热门地。

    “三大项目齐聚陈皮古道,赋予这里更加浓厚的文化内涵,也形成了独特的文旅IP,希望借助这个IP吸引更多外地游客走进新会,了解新会。”丽宫新会陈皮产业园副总经理张艳春表示。

    未来,陈皮古道将继续发挥其文化展示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

    修志为用

    陈皮百科全书“问世”《新会陈皮志》讲好侨乡故事广东故事

    “岭南古郡,人杰地灵。海滨邹鲁,物阜民丰。千年陈皮,望出新会。新会陈皮是新会大红柑的果皮经炮制后的陈年贮存品,出产于广东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新会。”翻开《新会陈皮志》,开篇明旨,道出了新会陈皮之来源及深厚的底蕴,且书中图文并茂,章节循序渐进,引人入胜。

    3月6日,全国首部陈皮志——《新会陈皮志》正式“问世”。该书由江门市档案馆【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地方志办”)】、新会区档案馆、新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编著,全书共45万字。内文全景式展现了新会陈皮从种植加工到品牌塑造、产业融合的完整链条,既为传统技艺的传承留存了珍贵档案,又为乡村振兴与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智慧和现实参考,是广东省产业专题志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也是地方志工作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中心大局积极作为的重要成果。

    历时五年 多方合力编纂

    “五年回顾,五年艰辛。”《新会陈皮志》主编、江门市地方志办主任漆建伟回想编书五年来的历程,坦言“修志不易”,并多次感谢上级及合作单位上下齐心,凝聚心血通力合作。

    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地方志办”)在全省部署地方特色志编修工作,省地方志办领导到江门调研,经市地方志办主动申请,《新会陈皮志》编修正式启动,连续三年成为省地方志工作重点。

    漆建伟告诉记者,编修期间,省地方志办领导多次到江门提出具体要求,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涛亲自审稿,并提出重要意见;相关处室帮助厘定大纲,全书评稿、改稿,倾注心血,为质量提供强大保证。同时,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分管领导经常关注编修进度,主持成立工作专班,特别委派专员参与修志;市政府主要联系领导多次聆听专题汇报并帮助解决困难,为编修提供有力保障。新会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新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新会陈皮协会以及其他单位通力协作,广泛收集、提供资料,集中论稿共30余次,为工作有序推进提供源源动力。

    “历经两年多筹备、三年多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新会陈皮志》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成书45万字,完成省地方志办提出20万字的任务。”在发布会上,漆建伟感慨万千。

    《新会陈皮志》的编写工作,还得到新会区众多新会柑、新会陈皮爱好者的支持,大家通过捐赠实物、提供图文,为该书的成功出版作出了贡献。

    新会区宝林轩陈皮庄园发展有限公司为该书的编写提供了素材资料,该公司总经理林静波表示:“这本书内容详尽、权威,值得一看,希望《新会陈皮志》能够为大家使用陈皮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引。”此外,还有民间收藏家无偿提供的20世纪30年代的中山大学绘制的土壤图,也为分析研究新会陈皮的道地性提供了珍贵资料。

    修志为用

    服务地方发展 修志除了用志,没有第二个目的。

    “《新会陈皮志》紧扣‘修志为用’理念,着力解决新会陈皮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服务果农,服务群众。”漆建伟表示,该书通过清代以来史料,结合当代种植研究,提出科学种植的方式方法,提升产量与品质;通过汇总古今民间鉴别新会陈皮的方法,帮助群众提高鉴别能力;通过中药保管与档案文献等保管技术要求的结合,提出温湿度科学陈化的量化标准。

    以研究中医药发展史为例,《新会陈皮志》在编写过程中也不乏新发现。研究发现清代新会外海诗集《养怡集》,记载40年虫蛀陈皮仍有显著的止嗽疗效;研究发现1951年新会县第一届土特产展览会特刊,对新会陈皮有“如果保有三四十年的陈皮,诚不可得的珍品”的记载。“这些发现将推动陈皮‘陈久者良’的中医疗效研究进一步深入。另外,志书还通过全面梳理新会陈皮在古今中医药史上千年的发展,为现代炮制所采用的隔年陈、三年陈找到依据,为新会陈皮确立中药道地性地位。”漆建伟说。

    此外,《新会陈皮志》还通过记述富集新石器时代蚝壳的滩涂土壤、咸淡交融的水体、三山环抱的小气候、高温潮湿的天气,还有新会独特的大红柑品系及其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为漫长岁月而形成的新会陈皮道地性作了全面诠释。志书同时从现代科技角度,为新会陈皮的道地性鉴别提供分子生物学层面的信息。

    “《新会陈皮志》的问世,是地方志工作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中心大局积极作为的重要成果,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以文塑产、以产彰文的创新探索。”王涛高度评价《新会陈皮志》。他希望,江门市和新会区地方志工作机构持续用心用情抓好做实修志编鉴写史主业,进一步总结《新会陈皮志》编纂经验,打造出更多更好彰显时代精神、弘扬地方文化、贴近群众需求的精品地方志成果。同时,要持续活化利用史志资源,充分发挥江门侨乡优势和大湾区地缘、亲缘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动“方志+”与文旅、教育、国际传播深度融合,讲好侨乡故事、广东故事、大湾区故事,为江门现代化建设、文化强省建设、人文湾区建设凝心聚力。

(责任编辑:李万兵 )

蓬江区文化馆:让文化艺术触 ...

    一直以来,市区的江华路和水南路一带是人们觅食购物的好去处,而蓬江区文化馆就藏身在这片喧闹的老区中,让市民热闹之余,也有一个安静的场所休闲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