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推广密植新技术显实效
示范田水稻亩产跃升13.8%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07-29 07:30   

君堂镇太平村启动晚稻插秧工作,采用合理密植提单产技术,严格把控秧苗之间的行距、株距。

君堂镇太平村启动晚稻插秧工作,采用合理密植提单产技术,严格把控秧苗之间的行距、株距。

    7月24日,君堂镇太平村启动晚稻种植,农户驾驶农机在田中穿梭插秧。现场,农技人员手持测绳,弯腰仔细丈量秧苗间距“25厘米乘以16厘米”。这个精确的数字,正是今年恩平市力推的水稻增产“密码”——合理密植提单产技术。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周晓营 谭锦波

    藏粮于技

    密植破解增产瓶颈

    面对粮食安全重任,如何在有限耕地内挖掘更大潜力?恩平市农业农村局将突破口锁定在“合理密植”这一重要技术上。今年年初,《恩平市2025年水稻合理密植提单产项目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在恩平全市推广1333.33公顷(2万亩)密植示范田,通过将传统秧行距由30厘米压缩至25厘米,株距从20厘米压缩至16厘米,并配套工厂化育秧、精准机插及“一喷多促”等综合技术,确保亩有效穗数显著增加,目标直指单产提升10%。

    “密度是产量的骨架。”水稻合理密植提单产项目技术负责人指着绿油油的秧苗解释,水稻增产要先增穗。与传统方式相比,25厘米窄行距插秧机能将亩插秧穴数从约14000穴提升至16000穴以上。这绝非简单的“多种几棵苗”,高密度下,对秧苗素质、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的要求更为严苛。为此,恩平市配套引入工厂化育秧技术培育壮秧,并推广“一喷多促”叶面调控技术,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促进灌浆结实。

    推广新技术,农户顾虑不少:投入是否增加?管理是否更麻烦?产量真能上去?恩平市采取“以点带面、双季接力”的策略破题。水稻合理密植提单产项目在今年早稻季启动,先实施200公顷(3000亩)示范田。项目组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户详细讲解密植补贴政策与技术要点,社会化服务同步跟进,为示范田提供统一秧盘供应、机械化插秧及技术培训。“眼见为实,密植示范田的穗数明显增多,大家的心里有底了!”太平村农户岑能喜坦言。

    数据说话

    示范田实打实增产

    成果需要用产量检验。今年7月初,由江门、恩平两级专家组成的测产验收组深入恩平市沙湖、君堂两镇,依据水稻合理密植提单产项目方案对5块核心示范田及其邻近对照田进行严格测产。

    测产验收表上的数据清晰有力。沙湖镇南塘村亩穗数172149穗、折合亩产470.78公斤,君堂镇永华村亩穗数186223穗、折合亩产405.36公斤,沙湖镇水楼村亩穗数249186穗、折合亩产433.83公斤,5块核心示范田平均亩产416.08公斤(干谷)。而采用传统30厘米行距的对照田,平均亩产为365.55公斤。经严格测算,示范田较对照田增产幅度达13.82%,显著超越项目原定的10%增产目标。

    增产13.82%的“密钥”何在?测产数据揭示核心——增穗显著,稳粒保重。5块核心示范田平均亩穗数高达193956穗,比对照田(平均约157581穗)增长超过23%,这直接得益于25厘米窄行距插秧技术带来的植株密度有效提升。虽然单穗粒数在高密度下略有下降,但通过“一喷多促”等技术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控及对灌浆的促进,示范田的平均结实率超91%,千粒重也保持在优良水平,最大限度保障“穗多”之后“粒饱”的关键一环。

    “秧苗植密后,最怕倒伏和病虫害。利用‘一喷多促’技术,叶子绿得久,秆子硬实,快收成了也没见大片倒伏,虫子也少。”岑能喜说道。

    恩平市水稻合理密植提单产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当地粮食产能提升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它深刻印证了“藏粮于技”的现实生命力——良技良法配套是核心,将窄行距插秧机、工厂化壮秧、精准调控技术等集成应用,形成可落地的标准化生产方案;以农户为主体是关键,通过看得见的补贴和实实在在的示范效应,打消农户顾虑,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社会化服务是支撑,通过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提供育秧、机插、飞防、培训等关键环节服务,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出路在科技,水稻合理密植提单产项目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恩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系统总结技术模式与服务经验,扩大推广范围,并探索适应不同地块条件的密植规范,让这项稳产增效技术惠及更多农户,为恩平粮食增产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钟建基  三审:李雨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