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臻彩玲来说,拍摄《奶奶》的过程,也是寻根的过程。 受访者供图
“从影片中看到了家乡恩平,勾起不少在家乡过节的回忆。”月是故乡明,情是家乡深,中秋节临近,一部名叫《奶奶》的纪录片在哥斯达黎加的侨胞中引发热议。据了解,这部纪录片由恩平籍哥斯达黎加华裔导演臻彩玲拍摄。有专业人士给予这部以“寻根”为主题的纪录片高度评价:极为出色地讨论了第三代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隔阂、探索、历史和文化遗产等主题十分突出。近日,记者采访臻彩玲,了解电影背后的故事。
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
影片中的“奶奶”实际上是臻彩玲的外婆,出于习惯,臻彩玲一直称其为“奶奶”。臻彩玲的外婆是牛江镇黄泥坦村人,其后随丈夫移居哥斯达黎加,在那里度过了大半生。尽管臻彩玲从未和外婆住在一起,但她和外婆的感情很深。“从我住的地方走到外婆家只需要10分钟,所以,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我每个周末都去看外婆。外祖父去世后,我每周都会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住一晚。”2014年,臻彩玲的外婆去世,因为和外婆感情深厚,拍摄一部关于外婆的电影成为了臻彩玲的梦想。
2015年,臻彩铃获得奖学金,得到去北京学习的机会。2016年的农历春节,臻彩玲回到了牛江镇。在恩平期间,臻彩玲住在远房表兄弟的朋友家。当时,她主要通过微信和亲人交流,“聊天时,我用了很多贴纸和表情符号,因为我的普通话还不够好。”臻彩玲说。
恩平给臻彩玲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恩平是一座对比鲜明的城市!这座城市发展得很好,有热闹的商圈,也有安静的乡村,比如我外婆曾经住过的地方。”拍摄电影《奶奶》期间,臻彩玲选择住在牛江镇,“这是一次非常好的经历,就像置身于一个神奇的空间,时间被冻结了,周围的人也很热情。他们都让我想起了外婆。”
在恩平,臻彩玲吃到了很多类似外婆以前做过的食物。“因为在哥斯达黎加,她只能用当地的原料和方式来做,所以味道有点不同。我很高兴能在恩平尝到这些食物的‘原始’味道,了解背后的传统文化。”臻彩玲说。在恩平,臻彩玲看到亲人祭祀祖先,这样的情景勾起了她小时候的回忆。臻彩玲表示,在牛江镇生活的时候,那里的人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我无法在语言上与他们交谈,但周围的人都打开家门欢迎我。我们通过手势、微笑和笑声进行交流!那种温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一直记在心里。”臻彩玲说,拍摄电影的过程也是寻根的过程。
臻彩玲1992年在哥斯达黎加出生,并在这个国家长大。她在哥斯达黎加大学就读集体传播专业,其后获得奖学金,在美国获得了电影硕士学位。
《奶奶》于2023年1月完成后期制作,并于同年4月在瑞士进行全球首映。2023年11月,臻彩玲回到中国杭州,获邀参加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随后,她又到中央美术学院分享这部电影。对于她来说,“这是一次非常美好的旅程”。
据了解,目前,哥斯达黎加的恩平籍侨胞总数超6万人,侨胞们与国内的亲友保持紧密联系,经常在当地举办龙舟赛等传统赛事,并积极参加传统节日、回国寻根等活动。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是一种与我的外婆重新建立联系的方式。制作电影的过程很漫长,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华裔后代的归属感。作为移民的后裔,有时会感到身份错位,和大家分享这部电影,让我不再感到孤独。”臻彩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