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粮仓先锋书店等老建筑在“修旧如旧”中被赋予新功能,持续吸引着有想法的创作者集聚。开平塘口镇供图 |
□江门日报记者 刘嘉猷
国庆中秋假期,走进开平市塘口镇塘口旧墟,青石巷中咖啡香与书香交融,焕然一新的旧粮仓里,先锋书店灯火通明,游人如织。人才公寓楼下,“圩里有展”静静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
从昔日繁华到成为一度仅剩9户人家的“空心墟”,再到如今因“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而重焕生机,塘口旧墟的命运齿轮,在文化遗产保育、青年创意汇聚与政府精准施策的共同驱动下加速转动。
资源活化 老建筑里“长”出新业态
“今年6月下旬才开始改建,在镇政府支持下,手续办得很快,9月初就基本完成了。”站在新开张的“墟烟·集”餐厅里,负责人冯良力感慨进度之快。
在塘口镇政府支持下,冯良力接手了原有店铺,并将其从封闭空间改造成通透的半开放格局,使其更好地融入街区氛围。吸引他留下的,是塘口旧墟独特的气质——他认为“这里有深厚的文化属性,又有乡村特有的松弛感,商业和非商业结合得非常好。”
冯良力的选择,是塘口旧墟资源系统性活化的一个缩影。塘口镇的运营智慧,首先体现在对旧墟核心资产——大量闲置公有旧建筑的盘活上。这种系统性活化的理念,可追溯至2009年。距塘口旧墟约两公里的仓东村,在五邑大学教授谭金花的主导下启动了“仓东计划”,探索遗产保育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这颗火种,启发了后来的实践。
近年来,塘口镇政府创新采用“产权不变,政府代管”模式,对邮局、粮仓、供销社等旧建筑进行统一收储、规划与招商,确保风貌协调。这为引入优质业态奠定了基础。从早期的“塘口空间”国际青年社区样板,到引领潮流的天下粮仓先锋书店,再到国庆中秋假期如期开业的“墟烟·集”餐厅,老建筑在“修旧如旧”中被赋予新功能,持续吸引着有想法的创作者和经营者。
人才集聚 IE公社与“新塘口人”的共生圈
资源活化的关键,在于人。
国庆中秋假期,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候选人李毅翔入住塘口人才公寓。“这里很有亲和力,青年、游客、村民之间联系紧密,像以前的邻居。同时,它又很‘摩登’,在此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大城市的视野。”李毅翔此行是为筹备香港在开平的相关活动,塘口独特的社区氛围为他提供了灵感。
李毅翔口中的“亲和”与“摩登”并存,得益于塘口着力营造的人才生态。今年5月,“IE公社”计划以“不管I人E人,来了就是一家人”的亲切号召,短短一个月便吸引了78位“新村民”落脚。他们在此开启乡村创业与生活的新实验:建筑师在田间种起家乡菜,咖啡师尝试融入本土腐乳创作特调。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对创新创业人才给予首年免租、最高30%投资补贴,为电商创业者提供三年免租及一站式服务。通过建设人才驿站、公寓、饭堂等配套设施,塘口镇打造了优良的创业生态。
截至目前,塘口旧墟已吸引超过2000名“新塘口人”,他们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建设者——组建“乡村风貌委员会”参与设计,发起“七夕等墟”“创生节”等活动,与本地居民共同塑造着充满活力的新社区。
产业振兴 从“点状开花”到“生态共荣”
资源与人才如同活水,最终要灌溉出产业的沃野。塘口镇的运营,不是零散“植树”,而是要精心培育一片枝繁叶茂、共生共荣的产业“森林”。
“我们餐厅已经与‘塘口优品’合作,下一步计划由他们直供部分蔬菜。”冯良力的话,点出了本地产业联动的趋势。以文旅流量撬动,塘口镇积极发展“塘口优品”体系,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和直供对接,延伸价值链。
在龙头项目的“榕树效应”下,各种业态自然聚集。政府牵头成立的产业大联盟,有效整合企业、协会等多方资源,推动资源共享与跨界合作。政府借助“七夕等墟”“创生节”“乡村市集”等品牌活动,成功推动塘口旧墟实现从“空心村墟”向“活力社区”的转型。
据悉,塘口旧墟已落地运营项目50余个、民宿(酒店)23家,新增初创企业372家,带动本地就业2000余人,年营业收入超500万元。侨界力量同样引人瞩目,侨胞返乡投资高端民宿,港澳青年打造“粮语艺术剧场”等热门项目,形成了“以侨引商、以文兴旅”的良性循环。从“仓东计划”的遗产保育启蒙,到本土青年主导的“塘口社区活化计划”,再到无名营造社等团队完成的多个乡村振兴项目,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共同推动塘口产业从早期的“点状开花”,演进为如今枝繁叶茂、共生共荣的“生态共荣”格局。
国庆中秋假期的塘口旧墟,人气、商气、文气交织,生动展示了通过精细化运营,乡村资源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塘口镇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通过政府统筹盘活资源、政策环境吸引人才、业态融合振兴产业,初步形成了“资源活化—人才汇聚—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从昔日的“空心墟”跃变为充满活力的“创客天堂”,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塘口路径”。
塘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拓展“塘口优品”矩阵,优化人才与产业生态,朝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华侨文化世遗旅游目的地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