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志愿者”织就温情网
恩平走出互助养老新路子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04 07:33   

“银发志愿者”带领村中长者锻炼身体。

“银发志愿者”带领村中长者锻炼身体。

    当前,城乡老龄化趋势明显。记者昨日了解到,恩平市以“睦邻互助”为纽带,走出一条“初老服务老老”的互助养老新路子,一批身体好、热心肠的“银发志愿者”主动行动,用关爱和技能帮助高龄、孤寡、困境长者,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添暖意。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晓敏

    通讯员 冯俊亮

    激发健康长者银龄活力

    走进恩平乡村,活动室里,陈伯挥着指挥棒带领合唱团唱歌;广场上,郑阿姨领着大家跳舞;智能手机课堂上,吴婆婆在“银发志愿者”的指导下,第一次通过网络视频见到在国外生活的孙子,笑得格外开心;健康讲座上,有医护经验的冯阿姨用方言为大家讲解养生知识……一批身体好、热心肠的长者,成为志愿服务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一转变,源于恩平市精准把握农村老龄化的特点——低龄、健康长者是宝贵资源,他们熟悉当地情况,有充足时间,更对乡亲有深厚感情。“初老服务老老”网络逐步铺开:昔日田间能手、社区热心人组成“银龄志愿先锋队”,退休文艺骨干也把舞台搬到孤寡老人家中。

    为让服务更长久、专业,恩平市民政局联合专业社工机构开展培训,从基础护理到心理沟通,把长者的生活经验变成助老本领。

    乡土亲情筑起养老互助圈

    长期以来,农村养老面临资金短缺、服务缺位等难题,专业养老机构进入乡村成本高,不少子女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的精神孤单比物质短缺更让人揪心。恩平的解法,则藏在乡情与互助里。

    “街坊邻里几十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身体硬朗的梅姑,每天顺路帮独居阿婆买菜、打扫卫生,在她看来,这不过是日常。在牛江镇昌梅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由村文化楼改造而成的“互助养老站”成为长者的“精神家园”,午后,几位“银发志愿者”陪着十多位高龄长者品茶、听曲、聊天。作为其中一名“银发志愿者”,梅姑说:“以前子女不在身边,总觉得孤单。现在来这里既能与人交流,又能帮别人做事,生活很充实!”

    这种“初老服务老老”模式,核心是地缘、亲缘带来的信任与温情,服务不是冰冷的约定,而是“今天我给你带菜,明天你帮我收衣服”的日常互动,慢慢形成有活力的乡村养老互助圈。

    推动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

    “一开始提议让低龄长者帮助高龄年长者时,不少人都表示怀疑。”沙湖镇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打破这一困境,恩平市民政局以沙湖镇等片区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为试点,探索适合农村的激励和运行机制。一方面,试推行“服务积分+互助循环”,低龄长者服务后积累积分,未来可兑换相应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利用现有场地建设接地气的“互助养老站”,让服务离老者更近。此外,恩平市把现代养老理念和传统互助文化结合,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物资支持,让互助养老更专业、能长久。

    如今,“银发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动人风景,他们用人生智慧、闲暇时间和淳朴爱心,织起一张温情互助网。这不仅缓解农村养老资源紧缺问题,还让长者在帮助他人时实现价值,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为”的结合,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提供有温度的“恩平样本”。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