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乡人”变成“自家人”

来源:江门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11 07:33   

罗银向村民进行普法宣传。

罗银向村民进行普法宣传。

    我叫罗银,恩平市人民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助理,也是恩平市沙湖镇上凯村的驻村干部。2024年11月,深秋的风裹挟着初冬的微寒,将我送至上凯村,担任上凯村驻村主任助理一职。

    时光荏苒,转眼我在上凯村已经驻村一年,曾经裸露的田垄早已绿了又黄,行李箱里崭新的工作笔记也磨出了毛边。

    一年来,我这个来自湖南新邵的“妹陀”,从完全听不懂恩平方言的“外乡人”,变成能坐在榕树下与村民闲话家常的“自家人”;从一名习惯于案卷和法条的法律工作者,变成行走在田埂乡道间的基层服务者。这段时光让我真切懂得:基层的甘甜滋味,唯有俯身贴近这片土地,才能细细品味。

    文/图 胡伟杰 罗银

    破“语言关”

    在乡音俚语中架桥

    初到村里,方言于我而言像加密的暗语。最窘迫的是组织活动时,语言不通只得借助言语与手势的配合,场面虽滑稽,却也透着质朴的温情。

    我深知,方言是开展基层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下载粤语学习软件,追着村干部当“翻译”,找村民练习。直到有一天,我用蹩脚的恩平话为村民办理年审时,荒腔走板的发音引来满屋欢笑,却在村民眼角的笑纹里,看见坚冰初融。原来语言通了,心桥就架起来了。

    闯“实干关”

    在田埂沟渠里扎根

    从庄重的检察蓝到沾满泥土的便装,改变的不只是服饰,更是思维与行动的方式。我穿梭在乡间地头拍图斑,行走于水稻田间查虫害,搬运村民房前屋后的杂物。每一步,都在加深我对这片土地的理解。

    最难忘的是春耕时节那场引水纠纷,两户人家争得面红耳赤,我运用法律人的严谨,与村干部一同勘验水渠、查阅记录,反复调解,终于让汩汩清流平等漫进两家的秧田。站在水花四溅的灌溉渠边,看着村委会前辈如何用情理有效平息矛盾双方的怒火,我恍然大悟:对村民来说,比释法说理更管用的,往往是浸润着乡土智慧的调解艺术。

    作为检察干警,我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当村民被拖欠劳务费时,我协助固定证据、撰写文书,最终成功追回万元欠款。今年以来,我已成功调解类似纠纷4起。

    过“心门关”

    在冷暖相知中扎根

    语言障碍、陌生面孔、年轻资浅,如同三重藩篱,将我与这片土地隔开。真正成为“自家人”,始于日复一日的并肩劳作、源于细微之处的真诚关怀。

    清理屋前屋后杂物时,灰尘迷了眼,杂物划了手,换来的是一碗清凉的凉茶;帮长者办理年审材料时,亲切的问候,耐心的解释,换来的是温暖的笑容;为村里的篮球赛做好后勤,在每次进球欢呼声中,我忽然读懂“扎根”的真谛——不只是把身子嵌进土地,还要让心长出血脉,与乡亲们的“急难愁盼”紧紧相连。

    如今穿行在村巷,阿婆将温热的香蕉塞进我掌心,阿公邀请我进屋喝杯凉茶,这些善意,比任何勋章都更珍贵。

    从迷茫选调生到村民认可的小罗,从检察新兵到乡村法治建设的参与者,真正的成长在于双脚真正踏入泥土。每一次俯身,都是对初心的淬炼;每一滴汗水,都在为信任播种。当党的政策化作田埂间的现实,当付出在土地里长出果实,当检察职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绽放独特光芒,我才懂得:基层的甜味不在书页里,而在这片从不辜负耕耘者的沃土中。

    我将继续以脚步丈量民情,以检察智慧服务乡村振兴,用实干托举使命,在俯身耕耘中,于泥土里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甜味。

(责任编辑: 陈慧君 二审:陈淑婷  三审:宁园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