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艺文检查水稻长势。
近日,在恩平市牛江镇马龙塘村的稻田里,沙湖供销社负责人卢艺文正检查晚稻生长情况。在“社村”合作的大背景下,这位扎根乡村的新农人,带着现代化农业理念和供销系统的资源优势,在田野上绘就全程社会化服务的乡村振兴图景。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
资源整合的“管家”
去年8月,恩平市成功入选广东省供销合作联社“社村”合作试点县,在上级强有力的支持下,恩平市供销系统为农服务能力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卢艺文主动融入“社村”合作大局,以真心架起沟通桥梁,通过订单合作、收益分红等模式,让农户吃下“定心丸”。他还与村干部携手破解土地流转等难题,以全程社会化服务为纽带,整合“耕种防收”全链条资源,从种子选品、无人机植保到粮食烘干、仓储销售,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既破解农户“干不了、干不好、不划算”的痛点,又凝聚“村社”发展合力,让现代农业发展红利惠及农户。
卢艺文积极探索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构建“村集体+基层供销社+‘社村’公司+新农人”多方联动合作机制,让土地、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实现高效整合。他在马龙塘村打造约34.67公顷(520亩)“稻稻薯”示范基地,通过轮作模式提升土地效益;携手省农科院科研团队,开展品种改良与富硒技术攻关;引进马铃薯优新品种,创新应用“水肥一体化+高垄栽培”集成种植技术,提升作物品质与产能。卢艺文还在沙湖镇南塘村创新实施千亩供销农场项目,整合资源,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其中,南塘村拥有土地经营权和监督管理权,沙湖供销社发挥农资保供、技术指导、产销对接等传统优势,“社村”公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市场化运营能力,新农人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为规模化经营提供支撑。这样既保障了村集体和农户的收益,又培育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新农人,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社村”合作模式,为供销系统服务土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实践样本。
技术输出的“尖兵”
“农业的出路在科技。”在卢艺文看来,新农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用技术破解传统种植的痛点。他联合“社村”公司,积极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机构、高校开展合作,建设示范基地,组织农户开展培训,推动农业耕作向精细化、技术化发展。
今年早稻收割,马龙塘村示范基地的富硒水稻开镰,两台收割机配合作业,金黄的稻谷直接通过输送管注入货车。“以前人工收割13.33公顷(200亩)水稻要10天,现在机械化作业一天就能完成。”卢艺文介绍道。如今,沙湖供销社已整合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具,搭建起农机服务平台,实现订单共享和统一调度。
“传统的耕作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如今,机械化、精细化耕作是发展的主流,只有实现大规模耕作,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在卢艺文的推动下,沙湖、牛江、君堂三镇的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率从2018年的45%提升至2025年的92%。
马铃薯产业的技术革新更具突破性。以往,恩平马铃薯存在品种混杂、病害频发、出品率低等问题,商品薯占比仅65%。卢艺文把省农科院专家请到田间,向农户推荐“膜上结薯+水肥一体化+高垄栽培”技术。为了找到最优品种,他试种了50多个马铃薯品种,2023年3月,马铃薯试验田创下亩产4100公斤的纪录,商品薯占比提升至75%。目前,卢艺文正积极引进河北的马铃薯种植技术,进一步打破马铃薯种植的技术壁垒。
深耕一线的“服务员”
多年来,卢艺文的办公场地始终在田埂上。水稻育秧期,他到育秧棚查看温湿度;马铃薯采收季,他守在田间协调收割机与冷链车衔接;台风来临前,他带着团队帮农户抢收作物、加固大棚……
在生产端,卢艺文推行“全托管+半托管”灵活模式,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对于专业种植户,提供施肥、施药、收割等环节托管,保留其选种、育秧的自主权;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实行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南塘村的连片农田就是典型案例,沙湖供销社安排专业团队耕作,5人就能打理70公顷田地,比传统种植节省人力成本80%。为了降低农户风险,卢艺文还引入农业保险和金融服务,联合保险公司推出水稻种植险,保障农户权益。今年马铃薯采收季,他扎根田间地头,穿梭于各采收点,平均每日对接15户农户,构建“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服务模式,协助“社村”公司收购马铃薯6000多吨,收购金额达1190万元,既保障农户利益,又促进村集体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