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及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号召,推动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华南理工大学“梧韵新语·青村共兴”实践团于7月14日赴鹤山市宅梧镇开启为期14天的“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方言代际传承困境”主题调研,了解当地村民方言以及普通话的使用情况,探寻方言代际传承困境形成因素及破解路径,以推动乡村记忆留存,讲好当地故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游子乡愁深,心同语却疏。方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乡村故事的载体,蕴含着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感,其保护与传承对于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今,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推普行动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交媒体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逐渐不会讲自己家乡的方言,很多家庭选择不再教授子辈方言,方言的生存空间逐渐萎缩,甚至走向消亡。
基于方言式微的现象以及对方言文化留存的热忱,“梧韵新语·青村共兴”实践团以鹤山市第三中学为基点,走访宅梧镇内多个村落,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考察村民的方言传承现状、意愿与建议。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发现方言代际传承困境在乡村地区更常见于外出打工后回乡的家庭、父母有各自不同方言的家庭以及方言文化传承意识淡薄的家庭,有的村民还直接指出对方言失传的担忧。
无论如何时移境迁,方言保护的要诀仍是“事在人为”,随着普通话的大规模普及,以方言为纽带建立文化连接的意义也更加凸显。方言,不仅仅只是代际之间的情感联系,更是人们与故乡的独特联结。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来说,自觉留存方言文化,既是维护好个体赖以维系的精神之基,给自己留下一方记忆里的美丽乡音与动人乡愁,更是承续乡村记忆、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接下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入乡土,挖掘村民方言语境下的精神文化寄托与需求,同时记录宅梧特色俗语、谚语,以方言文化为切入点讲述宅梧故事,积极利用所学知识为乡村语言生态优化、乡村有效治理建言献策,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华工智慧和青春力量。(通讯员:朱颖)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宅梧镇靖村村民交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远哲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宅梧镇区村民进行访谈。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蔡承烨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访谈活动。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宇屹 摄
图为宅梧镇街景风光。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蔡承烨 摄
图为宅梧镇生态风光。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蔡承烨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调研归途。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蔡承烨 摄